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阿来小说评论研究概况 | 第11-28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起步阶段(1988-1997) | 第11-1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发展建构阶段(1998-2008) | 第15-20页 |
一、研究视角的拓展与细化 | 第15-17页 |
(一)比较视角的引入 | 第16页 |
(二)人类学视角 | 第16-17页 |
二、对阿来小说创作特殊性的自觉探索 | 第17-20页 |
(一)侧重于作品的艺术表现技巧的分析 | 第18-19页 |
(二)强调作家主体性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深入推进阶段(2009年至今) | 第20-28页 |
一、研究媒介与批评主体的多元化 | 第21-23页 |
(一)研究媒介的多元化 | 第21-22页 |
(二)批评主体多元化 | 第22-23页 |
二、由个案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 第23-24页 |
三、《尘埃落定》的经典化 | 第24-28页 |
第二章 阿来小说评论的主要论题述评 | 第28-49页 |
第一节 民族文化身份研究 | 第28-33页 |
一、族别写作的探讨与民族文化身份界定、认同 | 第28-30页 |
二、评论者对作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不同态度 | 第30-33页 |
(一)对藏文化的认同趋向 | 第30-31页 |
(二)对阿来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质疑 | 第31-32页 |
(三)超越身份的界限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叙事语言研究 | 第33-37页 |
一、诗意语言研究 | 第34-35页 |
二、非母语写作研究的不同表述 | 第35-37页 |
第三节 阿来长篇小说文体研究 | 第37-42页 |
一、《尘埃落定》的文类归类争执 | 第37-38页 |
二、《尘埃落定》与《格萨尔王》的叙事视角研究 | 第38-40页 |
(一)《尘埃落定》的“傻子视角”研究 | 第38-40页 |
(二)《格萨尔王》叙事线索研究 | 第40页 |
三、《空山》的结构研究 | 第40-42页 |
第四节 “变革反思”主题研究 | 第42-49页 |
一、中短篇小说“变革反思”主题研究——零散的感悟 | 第43-44页 |
二、《尘埃落定》“变革反思”主题研究——文本细读与理论阐释并进 | 第44-45页 |
三、《空山》“变革反思”主题研究——系统阐释与作家的态度分析 | 第45-49页 |
第三章 阿来小说评论的问题及反思 | 第49-57页 |
第一节 批评结构不平衡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批评方法的移植和“强制阐释” | 第51-53页 |
第三节 批评思维固化 | 第53-57页 |
一、对作家民族身份、地域性的过度强调 | 第53-55页 |
二、批评主体性的缺失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