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9-12页 |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范围界定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外研究总结 | 第15页 |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学科交叉法 | 第17页 |
·调查研究法 | 第17页 |
·景观评价法 | 第17-18页 |
·理论与设计实践结合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状况 | 第19-34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状况及分析 | 第19-27页 |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9-20页 |
·河道景区分布现状及分析 | 第20-27页 |
·滨水区需求调查 | 第27页 |
·伊通河滨水区景观环境制约因素 | 第27-29页 |
·自然条件制约因素 | 第27-28页 |
·社会状况制约因素 | 第28页 |
·经济状况制约因素 | 第28页 |
·技术条件制约因素 | 第28-29页 |
·伊通河滨水区在城市中的地位作用 | 第29-33页 |
·伊通河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 第29-30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第30-32页 |
·长春市的发展结构与城市特色构建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组成要素的设计 | 第34-72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自然要素的设计 | 第34-42页 |
·地形地貌 | 第34页 |
·河流水体 | 第34-37页 |
·动植物 | 第37-42页 |
·其他要素 | 第42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人工要素的设计 | 第42-68页 |
·滨水驳岸设计 | 第43-49页 |
·沿河道路交通设计 | 第49-54页 |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 | 第54-56页 |
·硬质铺地设计 | 第56-57页 |
·滨水建筑设计 | 第57-60页 |
·滨水设施设计 | 第60-65页 |
·滨水夜景观设计 | 第65-67页 |
·滨水景观色彩设计 | 第67-68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人文要素的设计 | 第68-71页 |
·文化景观 | 第68-69页 |
·各类活动景观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的塑造 | 第72-100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72-73页 |
·安全性原则 | 第72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72页 |
·人性化原则 | 第72-73页 |
·地域性原则 | 第73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73页 |
·多元化原则 | 第73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设计的目标 | 第73-74页 |
·社会目标 | 第73-74页 |
·生态目标 | 第74页 |
·经济目标 | 第74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设计的造景手法 | 第74-76页 |
·形式美法则 | 第74-75页 |
·造景的手法 | 第75-76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 第76-92页 |
·修复生态景观 | 第76-79页 |
·强调滨水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 第79-82页 |
·重视“以人为本”的设计 | 第82-87页 |
·营造特色地域文化 | 第87-90页 |
·对景观建设的提议 | 第90-92页 |
·伊通河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案 | 第92-99页 |
·延伸段 | 第92页 |
·城区段 | 第92-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
长春市伊通河滨水景观环境质量居民问卷调查表 | 第104-106页 |
图片索引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