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复方真武冲剂治疗慢性心衰(心肾阳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及对HRV、NT-proBNP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英文缩略词表第11-13页
前言第13-15页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第15-25页
    1 病例来源及随机分组方法第15页
    2 诊断标准及病例纳入、排除、脱落标准第15-18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5-16页
        2.2 心功能分级标准第16页
        2.3 中医诊断标准第16页
        2.4 病例纳入标准第16-17页
        2.5 病例排除标准第17页
        2.6 病例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第17-18页
        2.7 注意事项:中断病例统计原则第18页
    3 研究方法第18-20页
        3.1 研究所涉及药物及器材第18-19页
        3.2 治疗方案第19-20页
            3.2.1 治疗组治疗方案第19-20页
            3.2.2 研究组治疗方案第20页
    4 观察指标第20-24页
        4.1 安全性指标第20页
        4.2 疗效观察指标第20-21页
        4.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第21-23页
            4.3.1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按NYHA分级方法)第21页
            4.3.2 6分钟步行试验(6MWT)第21-22页
            4.3.3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22页
            4.3.4 实验室及心电图检测指标第22-23页
        4.4 安全性判定标准第23-24页
    5 统计学处理第24-25页
研究结果第25-33页
    1 一般资料观察第25-27页
        1.1 参与研究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第25页
        1.2 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和平均病程的比较第25-26页
        1.3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础疾病及心功能分级比较第26-27页
    2 疗效指标分析第27-33页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疗效观察第27-28页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28-29页
        2.3 两组治疗前后6MWT距离比较第29-30页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比较第30-31页
        2.5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性比较第31-32页
        2.6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第32-33页
讨论第33-49页
    1 复方真武冲剂治疗CHF的研究背景第33-34页
        1.1 流行病学第33页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第33-34页
    2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第34-39页
        2.1 6分钟步行试验第34-35页
        2.2 N末端B型脑利钠肽原(NT-proBNP)第35-36页
        2.3 HRV(心率变异性)第36-39页
            2.3.1 心率变异性与心衰的关系第36-37页
            2.3.2 心率变异的分析方法第37-39页
    3 复方真武冲剂遣方依据及药理分析第39-45页
        3.1 传统医学对CHF的认识第39页
        3.2 复方真武冲剂遣方依据第39-40页
        3.3 复方真武冲剂方解分析第40-42页
        3.4 复方真武冲剂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第42-45页
    4 复方真武冲剂对心肾阳虚型CHF患者的疗效分析第45-49页
        4.1 对心功能疗效分析第45-46页
        4.2 对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分析第46页
        4.3 对6MWT的疗效分析第46页
        4.4 对血清NT-proBNP的疗效分析第46-47页
        4.5 对心率变异性的疗效分析第47-48页
        4.6 复方真武冲剂用药安全性监测评估第48页
        4.7 结论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问题与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9页
综述第59-70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附录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个人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抑郁的临床调查及怡心汤干预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脂肪肝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