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传统文化观探析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8页 |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页 | 
| 四、研究的不足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形成发展过程 | 第14-19页 | 
| 一、“全面肯定”中国传统文化 | 第14-15页 | 
| 二、“激烈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第15-17页 | 
| 三、“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 第19-35页 | 
| 一、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 第19-28页 | 
| (一)“乐今怀古”,双重批判 | 第19-21页 | 
| (二)“动静文明”,互有所长 | 第21-24页 | 
| (三)“物心两面”,“灵肉一致” | 第24-25页 | 
| (四)文化自觉,“调和”创新 | 第25-28页 | 
| 二、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主要特点 | 第28-35页 | 
| (一)相对稳定性 | 第28-30页 | 
| (二)鲜明民族性 | 第30-32页 | 
| (三)灵活能动性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影响因素 | 第35-44页 | 
| 一、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 | 第35-38页 | 
| (一)儒家文化的熏陶 | 第35-36页 | 
| (二)燕赵文化的滋养 | 第36-38页 | 
| 二、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 | 第38-41页 | 
| (一)日渐恶化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 (二)西学东渐的社会文化潮流 | 第39-41页 | 
|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重要意义 | 第44-52页 | 
| 一、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历史价值 | 第44-48页 | 
| (一)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良性开展 | 第44-46页 | 
|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 第46-48页 | 
| 二、李大钊传统文化观的现代启示 | 第48-52页 | 
| (一)坚持文化自省,正视传统文化 | 第48-49页 | 
| (二)推动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 第49-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的课题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