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 1.2.1 基于不同研究视角的概述 | 第13-15页 | 
| 1.2.2 基于不同研究方法的概述 | 第15-16页 | 
| 1.2.3 基于不同研究结果的概述 | 第16-17页 | 
| 1.2.4 相关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3.2 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2.1.1 城镇化 | 第21-22页 | 
| 2.1.2 城乡收入差距 | 第22页 | 
| 2.1.3 内生技术进步 | 第22-23页 | 
| 2.2 二元经济结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 2.2.1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 第24页 | 
| 2.2.2 费景汉-拉尼斯结构转换模型 | 第24-25页 | 
| 2.2.3 乔根森新古典二元经济模型 | 第25页 | 
| 2.2.4 托达罗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 第25-26页 | 
| 2.3 代表性内生技术进步理论 | 第26-29页 | 
| 2.3.1 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 | 第26-27页 | 
| 2.3.2 阿罗“干中学”理论 | 第27页 | 
| 2.3.3 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 | 第27-28页 | 
| 2.3.4 卢卡斯人力资本模型 | 第28-29页 | 
| 第3章 我国城镇化进程与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第29-39页 | 
| 3.1 我国城镇化进程现状分析 | 第29-33页 | 
| 3.1.1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演变历程 | 第29-31页 | 
| 3.1.2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 | 第31-32页 | 
| 3.1.3 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 | 第32-33页 | 
| 3.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 | 第33-39页 | 
| 3.2.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 第33-36页 | 
| 3.2.2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地区差异 | 第36-39页 | 
| 第4章 内生技术进步、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 | 第39-45页 | 
| 4.1 基本理论模型 | 第39-42页 | 
| 4.1.1 基本环境设定 | 第39-40页 | 
| 4.1.2 竞争均衡与城乡收入差距 | 第40-41页 | 
| 4.1.3 基本命题 | 第41-42页 | 
| 4.2 内生技术进步、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 | 第42-45页 | 
| 4.2.1 劳动力的流动 | 第42-43页 | 
| 4.2.2 知识积累与外溢 | 第43页 | 
| 4.2.3 人力资本投资 | 第43-44页 | 
| 4.2.4 企业研究与开发 | 第44-45页 | 
| 第5章 内生技术进步、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 第45-57页 | 
| 5.1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说明 | 第45-46页 | 
|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6-47页 | 
|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47-53页 | 
|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 第47-48页 | 
| 5.3.2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 第48-50页 | 
| 5.3.3 面板脉冲响应函数 | 第50-52页 | 
| 5.3.4 面板方差分解 | 第52-53页 | 
| 5.4 城乡技术贡献率测算 | 第53-57页 | 
| 5.4.1 索洛余值测算法 | 第53-54页 | 
| 5.4.2 城乡技术贡献率测算 | 第54-57页 | 
| 第6章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 第57-61页 | 
| 6.1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第57页 | 
| 6.2 增加城乡物质资本的积累 | 第57-58页 | 
| 6.3 强调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 | 第58-59页 | 
| 6.4 实现城市技术向农村转移 | 第59-61页 | 
| 6.4.1 加大城乡技术研发投入 | 第59页 | 
| 6.4.2 加快城乡技术成果转化 | 第59-60页 | 
| 6.4.3 完善城乡技术创新体系 | 第60-61页 |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7.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