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1.1 全息瞄准镜的应用背景 | 第8-9页 |
| 1.2 全息瞄准镜中“十”字像位置漂移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0-11页 |
| 2 全息瞄准镜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 第11-18页 |
| 2.1 全息分划板成像原理 | 第11-12页 |
| 2.2 全息瞄准镜光学系统介绍 | 第12-15页 |
| 2.3 基于光栅方程的全息瞄准镜成像系统分析 | 第15-18页 |
| 3 全息瞄准镜中照明光对“十”字像位置影响的建模与数值分析 | 第18-37页 |
| 3.1 全息分划板成像位置分析 | 第18-23页 |
| 3.1.1 全息分划板平面的光波复振幅分布 | 第18-20页 |
| 3.1.2 照明光对全息分划板成像位置的影响 | 第20-23页 |
| 3.2 全息匹配元件衍射光角度分析 | 第23-25页 |
| 3.2.1 菲涅耳型全息匹配元件照明光对衍射光角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 3.2.2 夫琅禾费型全息匹配元件照明光对衍射光角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 3.3 全息瞄准镜中菲涅耳型成像系统“十”字像位置建模 | 第25-30页 |
| 3.3.1 菲涅耳型成像系统照明光位置及波长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模型 | 第25-26页 |
| 3.3.2 菲涅耳型成像系统照明光位置及波长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数值分析 | 第26-30页 |
| 3.4 全息瞄准镜中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十”字像位置建模 | 第30-35页 |
| 3.4.1 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照明光角度及波长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模型 | 第30-31页 |
| 3.4.2 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照明光角度及波长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数值分析 | 第31-35页 |
| 3.5 基于菲涅耳型成像系统的超小型全息瞄准镜光学系统 | 第35-37页 |
| 4 全息瞄准镜实验系统搭建 | 第37-56页 |
| 4.1 全息分划板的技术要求 | 第37-38页 |
| 4.2 全息记录介质选择 | 第38-43页 |
| 4.2.1 全息记录介质特性 | 第38-41页 |
| 4.2.2 卤化银全息干板制备 | 第41-43页 |
| 4.3 全息记录系统与设备 | 第43-49页 |
| 4.3.1 全息记录设备 | 第43-45页 |
| 4.3.2 全息分划板记录光路 | 第45-46页 |
| 4.3.3 全息匹配元件记录光路 | 第46-49页 |
| 4.4 卤化银全息图处理工艺 | 第49-52页 |
| 4.5 全息分划板温度及湿度抗性测试 | 第52-53页 |
| 4.6 全息瞄准镜中成像系统的测量系统 | 第53-56页 |
| 4.6.1 菲涅耳型成像系统的测量系统 | 第53-55页 |
| 4.6.2 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的测量系统 | 第55-56页 |
| 5 全息瞄准镜中照明光对“十”字像位置影响的实验测量 | 第56-60页 |
| 5.1 菲涅耳型成像系统中“十”字像位置漂移测量 | 第56-57页 |
| 5.1.1 菲涅耳型成像系统照明光位置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测量 | 第56页 |
| 5.1.2 菲涅耳型成像系统照明光波长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测量 | 第56-57页 |
| 5.2 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中"十"字像位置漂移测量 | 第57-60页 |
| 5.2.1 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照明光角度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测量 | 第57-58页 |
| 5.2.2 夫琅禾费型成像系统照明光波长对“十”字像位置影响测量 | 第58-60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 6.1 课题总结 | 第60-61页 |
| 6.2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