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2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1.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概念和分类 | 第17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 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多米诺骨牌理论 | 第20页 |
2.2.4 能量破坏性释放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42页 |
3.1 互联网消费金融产生的背景 | 第21-24页 |
3.1.1 政策推动 | 第21页 |
3.1.2 市场发展机遇 | 第21-23页 |
3.1.3 技术与收入的支持 | 第23-24页 |
3.2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现状 | 第24-26页 |
3.2.1 与传统消费信贷的差异 | 第24页 |
3.2.2 市场规模 | 第24-25页 |
3.2.3 行业监管 | 第25-26页 |
3.3 主要模式及其发展现状 | 第26-37页 |
3.3.1 P2P网络借贷 | 第26-29页 |
3.3.2 电子商务平台 | 第29-32页 |
3.3.3 分期平台 | 第32-37页 |
3.4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3.4.1 存在监管缺位现象 | 第37-38页 |
3.4.2 融资渠道有限 | 第38页 |
3.4.3 存在多重风险,风险控制滞后 | 第38-39页 |
3.5 互联网消费金融面临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风险评价的实证研究....以P2P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为例 | 第42-56页 |
4.1 实证研究方法介绍 | 第42-45页 |
4.1.1 主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4.1.2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3-45页 |
4.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5-48页 |
4.2.1 指标的来源及含义 | 第45页 |
4.2.2 备选指标的选取 | 第45-48页 |
4.3 主成分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 | 第48-54页 |
4.3.1 主成分分析 | 第48-52页 |
4.3.2 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52-54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4页 |
4.5 结论及建议 | 第54-56页 |
4.5.1 实证结论 | 第54-55页 |
4.5.2 建议 | 第55-56页 |
第5章 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及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 第56-62页 |
5.1 完善个人征信体系 | 第56页 |
5.2 明确监管责任,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建设 | 第56-57页 |
5.3 平台建立安全高效的风险防控体系 | 第57-59页 |
5.4 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 | 第59-60页 |
5.5 扩宽融资渠道 | 第60-6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研究生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