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词表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26页 |
一、中药活性成分药效机制研究现状及关键科学问题 | 第19-20页 |
二、新型靶标鉴定技术及组学分析用于中药活性成分药效机制研究的现状及发展 | 第20-23页 |
(一)新型靶标鉴定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药效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二)组学分析在中药活性成分药效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三)联合新型靶标鉴定技术及多组学分析用于中药活性成分药效机制研究 | 第22-23页 |
三、课题来源、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6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23-24页 |
(二)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全二维HepG2细胞膜色谱筛选大鼠灌胃黄芩水提液后含药血清中的体内抗肝癌活性成分 | 第26-38页 |
一、引言 | 第26-27页 |
二、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一)材料和试剂 | 第27页 |
(二)样品及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三)动物实验及血清制备 | 第27-28页 |
(四)细胞培养 | 第28页 |
(五)细胞膜色谱柱制备及稳定性考察 | 第28页 |
(六)全二维CMC系统简介 | 第28-29页 |
(七)数据处理及基质干扰消除策略 | 第29-30页 |
(八)细胞增殖实验 | 第30页 |
(九)细胞凋亡实验 | 第30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30-37页 |
(一)全二维CMC系统的适用性和稳定性考察 | 第30-31页 |
(二)活性成分筛选 | 第31-35页 |
(三)活性成分及同分异构体鉴定 | 第35页 |
(四)潜在活性成分对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第35-37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千层纸素A以转酮醇酶为靶点通过抑制非氧化磷酸戊糖途径和激活p53通路发挥抗肝癌作用 | 第38-58页 |
一、引言 | 第38-39页 |
二、实验部分 | 第39-44页 |
(一)材料和试剂 | 第39页 |
(二)细胞培养 | 第39页 |
(三)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测定 | 第39-40页 |
(四)荷瘤小鼠模型 | 第40页 |
(五)药物亲和反应靶标稳定实验(DARTS) | 第40页 |
(六)靶向代谢物定量分析 | 第40-41页 |
(七)表面等离子共振分析(SPR) | 第41页 |
(八)转酮醇酶活性测定 | 第41页 |
(九)IlluminaHiSeqmRNA测序 | 第41-43页 |
(十)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第43页 |
(十一)siRNA干扰实验 | 第43-44页 |
(十二)p53信号通路RT-PCR阵列分析 | 第44页 |
(十三)统计分析 | 第44页 |
三、结果 | 第44-55页 |
(一)千层纸素A抑制HepG2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使细胞分裂阻滞在G2/M期 | 第44-45页 |
(二)千层纸素A抑制裸鼠体内肿瘤生长 | 第45-47页 |
(三)DARTS实验发现千层纸素A与TKT结合 | 第47-49页 |
(四)千层纸素A降低非氧化PPP核糖-5-磷酸产量 | 第49-51页 |
(五)千层纸素A激活p53信号通路 | 第51-53页 |
(六)TKT干扰后千层纸素A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减弱同时激活p53信号通路 | 第53-55页 |
四、讨论 | 第55-57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丹参素钠通过线粒体途径保护HUVEC抗t-BHP诱导的氧化损伤 | 第58-74页 |
一、引言 | 第58-59页 |
二、实验部分 | 第59-62页 |
(一)材料和试剂 | 第59页 |
(二)细胞生长测定 | 第59页 |
(三)细胞凋亡测定 | 第59-60页 |
(四)代谢组学分析 | 第60页 |
(五)乳酸脱氢酶(LDH)细胞毒性测定 | 第60页 |
(六)细胞内活性氧(ROS)检测 | 第60-61页 |
(七)丙二醛(MDA)测定 | 第61页 |
(八)线粒体膜电位(MMP)测定 | 第61页 |
(九)蛋白质提取及Westernblotting | 第61页 |
(十)统计分析 | 第61-62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一)丹参素钠减弱t-BHP氧化损伤诱导的HUVEC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 | 第62-64页 |
(二)丹参素钠逆转t-BHP诱导的HUVEC代谢变化 | 第64-69页 |
(三)丹参素钠降低t-BHP诱导的LDH、细胞内ROS、MDA和MMP上调 | 第69-70页 |
(四)丹参素钠对HUVEC细胞线粒体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 第70-72页 |
四、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基于蛋白质组芯片及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的丹参素钠大鼠心梗保护药效机制研究 | 第74-97页 |
一、引言 | 第74-75页 |
二、实验部分 | 第75-78页 |
(一)材料和试剂 | 第75页 |
(二)实验动物及心梗模型构建 | 第75页 |
(三)超声心动图 | 第75-76页 |
(四)样品采集 | 第76页 |
(五)组织学分析 | 第76页 |
(六)血清酶测定 | 第76页 |
(七)蛋白质组芯片分析 | 第76-77页 |
(八)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 第77-78页 |
(九)数据分析 | 第78页 |
三、结果 | 第78-94页 |
(一)丹参素钠有效保护大鼠心肌梗死损伤 | 第78-80页 |
(二)SAAS生物素化探针活性评价 | 第80-81页 |
(三)蛋白质组芯片靶标鉴定发现SAAS结合蛋白显著富集于代谢途径 | 第81-88页 |
(四)大鼠血清RPLC-MS及HILIC-MS代谢分析 | 第88-91页 |
(五)基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的SAAS心梗保护作用 | 第91-94页 |
四、讨论 | 第94-95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基于大鼠心肌组织蛋白质组学及转录组学分析的丹参素钠心梗保护药效机制研究 | 第97-111页 |
一、引言 | 第97页 |
二、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一)材料和试剂 | 第97页 |
(二)实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第97-98页 |
(三)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98-100页 |
(四)转录组学分析 | 第100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00-109页 |
(一)蛋白质组学研究丹参素钠心肌梗死保护作用 | 第100-105页 |
(二)转录组学分析丹参素钠心肌梗死保护作用 | 第105-108页 |
(三)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整合分析 | 第108-109页 |
四、讨论 | 第109-110页 |
五、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6页 |
附录 | 第126-130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