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配网自动化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2章 锡林郭勒配电网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7-26页 |
2.1 配电网现状 | 第17-18页 |
2.2 供电分区现状 | 第18-20页 |
2.3 网架结构现状 | 第20-22页 |
2.3.1 接线模式 | 第20-21页 |
2.3.2 负载率 | 第21页 |
2.3.3 线路主干长度 | 第21页 |
2.3.4 线路装建容量 | 第21-22页 |
2.4 配电设备现状 | 第22-24页 |
2.4.1 开关类设备整体情况 | 第22页 |
2.4.2 主干线开关设备运行年限 | 第22-24页 |
2.5 配网运行现状 | 第24页 |
2.6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2.6.1 网架结构 | 第24-25页 |
2.6.2 配电设备 | 第25页 |
2.6.3 配网自动化 | 第2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及建设模式 | 第26-39页 |
3.1 规划目标与技术原则 | 第26-28页 |
3.1.1 网架结构优化目标 | 第26页 |
3.1.2 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目标 | 第26-27页 |
3.1.3 网架优化技术原则 | 第27页 |
3.1.4 配电自动化规划建设技术原则 | 第27-28页 |
3.2 配电自动化总体架构 | 第28页 |
3.3 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 | 第28-29页 |
3.4 系统建设模式 | 第29-31页 |
3.5 终端建设模式 | 第31-33页 |
3.6 控制模式的比选 | 第33页 |
3.7 配电自动化模式选择 | 第33-35页 |
3.7.1 配电自动化推荐模式 | 第33-34页 |
3.7.2 配电层设备配置原则 | 第34-35页 |
3.7.3 终端设备选择 | 第35页 |
3.8 网架结构梳理方案 | 第35-37页 |
3.8.1 分界开关梳理方案 | 第35-36页 |
3.8.2 “N-1”梳理方案 | 第36页 |
3.8.3 分段梳理方案 | 第36-3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锡林郭勒电业局配电自动化主站建设方案 | 第39-59页 |
4.1 配电自动化主站典型建设模式 | 第39-40页 |
4.1.1 独立主站模式 | 第39页 |
4.1.2 地县一体化模式 | 第39-40页 |
4.1.3 调配一体化模式 | 第40页 |
4.2 调度自动化系统建设改造指导意见 | 第40-43页 |
4.3 锡林郭勒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建设方案选择 | 第43-47页 |
4.3.1 锡林郭勒配电自动化主站方案技术经济比较 | 第43-47页 |
4.3.2 技术经济比较结论及推荐方案 | 第47页 |
4.4 锡林郭勒配电自动化主站规模估算 | 第47-48页 |
4.5 锡林郭勒配电自动化主站软硬件配置方案 | 第48-52页 |
4.5.1 硬件配置方案 | 第48-49页 |
4.5.2 软件配置方案 | 第49-51页 |
4.5.3 主站系统功能 | 第51-52页 |
4.6 信息交互方案 | 第52-53页 |
4.7 信息安全防护方案 | 第53-57页 |
4.7.1 防护目标 | 第53页 |
4.7.2 防护原则 | 第53-54页 |
4.7.3 主站生产控制大区安全防护 | 第54-55页 |
4.7.4 安全接入区纵向通信的安全防护B4 | 第55页 |
4.7.5 主站管理信息大区纵向通信的安全防护B5 | 第55-56页 |
4.7.6 终端的安全防护B6 | 第56-57页 |
4.7.7 主站管理信息大区内系统间的安全防护B7 | 第57页 |
4.7.8 内网审计、入侵检测 | 第57页 |
4.8 主站建设步骤建议 | 第57-5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配电自动化终端配置及开关设备改造方案 | 第59-68页 |
5.1 配电自动化模式配置原则 | 第59-63页 |
5.1.1 市中心城区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配置方案 | 第59-60页 |
5.1.2 市周边区域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配置方案 | 第60页 |
5.1.3 旗县中心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配置方案 | 第60-61页 |
5.1.4 乡镇区域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配置方案 | 第61-62页 |
5.1.5 农牧区配电自动化终端的配置方案 | 第62-63页 |
5.1.6 配电自动化终端分区域配置方案结果 | 第63页 |
5.2 开关设备改造更换方案 | 第63-64页 |
5.3 基于供电可靠性的终端布点优化方案 | 第64-67页 |
5.3.1 网架结构满足N-1的情形 | 第64-65页 |
5.3.2 网架结构不满足N-1的情形 | 第65-66页 |
5.3.3 “电压-时间就地型”馈线自动化终端数量的确定 | 第66页 |
5.3.4 单条馈线上所需“主站集中控制型”或“运行监测型”终端数量的确定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6章 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规划建设方案 | 第68-75页 |
6.1 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规划目标 | 第68页 |
6.2 配电自动化通信网络建设方案 | 第68-73页 |
6.2.1 总体建设方案 | 第68-69页 |
6.2.2 业务需求 | 第69-71页 |
6.2.3 工程建设原则 | 第71页 |
6.2.4 典型工程建设方案及案例 | 第71-73页 |
6.3 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方案 | 第73-7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7.1 结论 | 第75-76页 |
7.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