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2章 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问题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2-37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6页 |
|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基本内涵 | 第22-24页 |
| ·公众参与的意蕴 | 第24-26页 |
| ·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理论依据 | 第26-30页 |
| ·人民民主理论 | 第26-28页 |
|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8-29页 |
| ·公共利益优先理论 | 第29-30页 |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30页 |
| ·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必要性分析 | 第30-37页 |
| ·公众参与是保证公用事业民营化中具体实现公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 第32页 |
| ·公众参与可以使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相关决策更加科学和民主 | 第32-34页 |
| ·公众参与可以有力保障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 第34-35页 |
| ·公众参与可以使经营企业合法经营 | 第35-37页 |
| 第3章 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基本现状透析 | 第37-54页 |
|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发展情况 | 第37-42页 |
|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起步 | 第37-39页 |
|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的现状 | 第39-42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初步实践 | 第42-43页 |
| ·基层民主有了很大的发展 | 第42页 |
| ·公众监督制度开始得到关注 | 第42-43页 |
| ·非营利性组织的参与日渐增多 | 第43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3-45页 |
| ·公众参与的方式过于单一 | 第44页 |
|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引导不够导致公众参与的组织性不强 | 第44-45页 |
| ·公众参与的程度不够 | 第45页 |
| ·公众参与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 第45页 |
| ·我国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54页 |
| ·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 第45-46页 |
| ·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制度不够健全 | 第46-50页 |
| ·公众参与能力低下 | 第50-52页 |
| ·官本位的思想导致政府官员排斥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 | 第52-53页 |
| ·地方政府自利性倾向严重 | 第53页 |
| ·效率要求影响着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 第53-54页 |
| 第4章 国外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相关经验借鉴 | 第54-62页 |
| ·国外公众参与的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做法 | 第54-58页 |
| ·美国 | 第54-56页 |
| ·英国 | 第56-57页 |
| ·加拿大 | 第57-58页 |
| ·其他国家 | 第58页 |
| ·国外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经验借鉴 | 第58-62页 |
| ·强化法律制度是保障公众有效参与的前提 | 第59页 |
| ·提高公众素质是促进公众参与的基础 | 第59页 |
| ·不断发掘公众参与渠道以实现公众参与的梯度发展 | 第59-60页 |
| ·培育社区学习型组织 | 第60页 |
| ·积极发展公民论坛 | 第60-61页 |
| ·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 | 第61-62页 |
| 第5章 促进我国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思考 | 第62-71页 |
| ·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体系 | 第62-63页 |
| ·完善公众参与公用事业民营化的制度设计 | 第63-68页 |
| ·完善公用事业民营化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63-65页 |
| ·建设公众参与的制度化途径 | 第65-68页 |
| ·引入司法救济程序保障公众寻求救济的权利 | 第68页 |
| ·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和提升公民的素质 | 第68-69页 |
| ·正确处理公众反馈的信息 | 第69-70页 |
| ·大力发挥民间组织的参与作用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