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中国电动汽车技术的创造性破坏研究--来自专利数据的证据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技术路线第15页
    1.6 文章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第16-24页
    2.1 理论基础第16-19页
        2.1.1 创造性破坏理论第16-18页
        2.1.2 专利信息与创新测量第18-19页
    2.2 文献综述第19-24页
        2.2.1 电动汽车技术概述第19-20页
        2.2.2 电动汽车技术企业与创造性破坏第20-21页
        2.2.3 电动汽车技术与专利分析第21-24页
第三章 研究方法设计第24-38页
    3.1 内容分析法第24-25页
        3.1.1 方法概述第24页
        3.1.2 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要素和步骤第24-25页
    3.2 样本确定第25-28页
    3.3 类目设计第28-29页
    3.4 数据编码方案第29-33页
    3.5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33-37页
    3.6 数据分析第37-38页
第四章 结果分析第38-56页
    4.1 电动汽车技术新市场的创造性破坏分析第38-42页
        4.1.1 专利申请趋势与新市场趋势第38-39页
        4.1.2 区域分布与新市场分布第39-40页
        4.1.3 目前电动汽车新市场代表性企业第40-42页
        4.1.4 本节小结第42页
    4.2 电动车技术对技术、产品的创造性破坏分析第42-45页
        4.2.1 专利类型与技术、产品的创造性破坏第42-43页
        4.2.2 技术领域的创造性破坏第43-45页
        4.2.3 本节小结第45页
    4.3 电动汽车技术与新兴企业的创造性破坏分析第45-50页
        4.3.1 新兴企业和非汽车企业领导了破坏性创新第45-47页
        4.3.2 新兴企业和非汽车企业对新生态市场的贡献第47-49页
        4.3.3 本节小结第49-50页
    4.4 电动车技术与在位企业的创造性破坏分析第50-56页
        4.4.1 在位企业进入时间分析第50-51页
        4.4.2 在位企业响应积极性分析第51-55页
        4.4.3 本节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56-60页
    5.1 结论第56-57页
    5.2 讨论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8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68-69页
附件第69-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VFL网络集成模型的国际原油价格预测研究
下一篇:碳排放政策下制造商的再制造生产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