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城市集中供热论文

深层地热水供热回灌井布置方式及取热层热突破机理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11-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2-13页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和目的第13-15页
        1.3.1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13-14页
        1.3.2 课题研究主要目的第14-15页
第2章 中深层地热水系统取热层水热耦合机理分析第15-23页
    2.1 中深层地热水系统取热层水力过程分析第15-17页
        2.1.1 取热层水力学有关理论第15页
        2.1.2 取热井与回灌井的水力学模型建立第15-17页
    2.2 中深层地热水系统取热层导热过程分析第17-18页
        2.2.1 中深层地热水在中深层地热水系统取热层中的换热过程分析第17页
        2.2.2 中深层地热水供热模型假设及限定条件第17-18页
    2.3 取热层渗流场和温度场水热耦合特性研究第18-22页
        2.3.1 水热耦合机理分析第18-19页
        2.3.2 水热耦合数学模型建立第19-20页
        2.3.3 热力学参数拟合第20-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3章 中深层地热水系统取热层热突破影响因素分析第23-39页
    3.1 热突破相关概念第23-25页
        3.1.1 热突破的概念第23页
        3.1.2 热突破的时空模型构建第23-25页
    3.2 中深层地下水系统模拟模型建立第25-27页
        3.2.1 中深层地热水系统网格划分第25-26页
        3.2.2 中深层地下水模型的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第26-27页
    3.3 热突破影响因素分析第27-38页
        3.3.1 水文地质参数对热突破的干扰第27-31页
        3.3.2 抽灌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间的距离对热突破现象的影响第31-32页
        3.3.3 热负荷对热突破的影响第32-36页
        3.3.4 天然水力坡度对中深层地下水供热系统热突破的影响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抽灌井布置方式研究第39-46页
    4.1 典型分析模式第39-40页
        4.1.1 运行模式第39页
        4.1.2 井群布置第39-40页
        4.1.3 工作情形设定第40页
    4.2 置井方式影响分析第40-42页
        4.2.1 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抽水温度第40-41页
        4.2.2 热突破差异特性第41-42页
    4.3 改变工况作用影响分析第42-44页
        4.3.1 抽水平均温度第43页
        4.3.2 热突破时间及热扩散程度第43-44页
    4.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5章 德州某工程应用及数值模型验证第46-51页
    5.1 德州某工程简介第46-47页
    5.2 工程渗速度场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47-50页
        5.2.1 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第47页
        5.2.2 计算区域的剖分及模型建立与调参第47-48页
        5.2.3 两种模型对比第48-49页
        5.2.4 抽水温度实测值与模拟结果对比第49-50页
    5.3 小结第50-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52页
    6.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南生态移民安置区空间冲突与生态安全情景分析--以原州区为例
下一篇:基于数值分析的根式基础竖向抗压承载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