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4-18页 |
1.1.1 长江中下游地区成岩作用目前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2 庐枞地区岩浆岩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 论文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 论文进度安排 | 第21页 |
1.6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21页 |
1.7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庐枞盆地地质概况 | 第23-33页 |
2.1 地层 | 第24-28页 |
2.1.1 沉积岩地层 | 第25页 |
2.1.2 火山岩地层 | 第25-28页 |
2.2 构造 | 第28-30页 |
2.2.1 褶皱 | 第29页 |
2.2.2 断裂 | 第29-30页 |
2.2.3 火山机构 | 第30页 |
2.3 岩浆岩 | 第30-32页 |
2.3.1 火山岩 | 第30-31页 |
2.3.2 次火山岩 | 第31页 |
2.3.3 侵入岩 | 第31-32页 |
2.4 区域矿产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方法 | 第33-47页 |
3.1 样品采集 | 第33-34页 |
3.2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34-38页 |
3.3 锆石U-Pb定年 | 第38-45页 |
3.4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花岗岩成因机制 | 第47-61页 |
4.1 A型花岗岩的定义分类基础 | 第47-52页 |
4.1.1 A型花岗岩的概念及特征 | 第47-49页 |
4.1.2 A型花岗岩的分类 | 第49-50页 |
4.1.3 A型花岗岩判别标志 | 第50页 |
4.1.4 A型花岗岩与高分异I、S型花岗岩的异同点 | 第50-51页 |
4.1.5 A型花岗岩的成因模式及物质来源 | 第51页 |
4.1.6 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 | 第51-52页 |
4.2 庐枞盆地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 | 第52-54页 |
4.3 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 | 第54-56页 |
4.4 侵入岩Sr-Nd同位素特征 | 第56-57页 |
4.5 讨论 | 第57-61页 |
4.5.1 花岗岩的类型 | 第57页 |
4.5.2 花岗岩的源区及形成过程 | 第57-61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