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方言区苗族传统纹样的装饰性和审美性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8-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1.5 研究创新点、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 | 第10-12页 |
| 1.6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东部方言区苗族及传统纹样内容 | 第14-26页 |
| 1.1 东部方言区苗族概述 | 第14-15页 |
| 1.1.1 地理环境 | 第14页 |
| 1.1.2 历史概况 | 第14-15页 |
| 1.2 传统纹样发展的历史变迁 | 第15-17页 |
| 1.2.1 传统纹样的源起 | 第15-16页 |
| 1.2.2 传统纹样的变迁 | 第16-17页 |
| 1.3 传统纹样的类型 | 第17-22页 |
| 1.3.1 简约而质朴的几何纹 | 第17-19页 |
| 1.3.2 复杂而不繁复的动物纹 | 第19-21页 |
| 1.3.3 行流而不拘的植物纹 | 第21-22页 |
| 1.4 传统纹样的文化功能 | 第22-26页 |
| 1.4.1 记述苗族历史的功能性 | 第22-24页 |
| 1.4.2 传承苗族文化的教化性 | 第24-25页 |
| 1.4.3 寄兴苗族生息的宗教性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传统纹样的审美性特征 | 第26-36页 |
| 2.1 灵活多变的构成美 | 第26-29页 |
| 2.2 抽象与半抽象的意象美 | 第29-30页 |
| 2.3 崇善本真的精神美 | 第30-31页 |
| 2.4 情景相宜的意境美 | 第31-36页 |
| 第三章 传统纹样的装饰性特征 | 第36-46页 |
| 3.1 服饰上的装饰 | 第36-38页 |
| 3.2 建筑上的装饰 | 第38-42页 |
| 3.3 器物上的装饰 | 第42-46页 |
| 第四章 传统纹样的保护与传承 | 第46-62页 |
| 4.1 传统纹样的传承现状 | 第46-48页 |
| 4.2 传统纹样的传承措施 | 第48-50页 |
| 4.2.1 苗族传统纹样建档保护 | 第48页 |
| 4.2.2 传统纹样乡土教材编撰 | 第48-49页 |
| 4.2.3 苗族手工艺人保护 | 第49-50页 |
| 4.3 传统纹样的活化运用 | 第50-62页 |
| 4.3.1 传统纹样运用分析 | 第50-52页 |
| 4.3.2 传统纹样活化运用 | 第52-62页 |
| 结语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