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川马场沟锂辉石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 研究区交通、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8-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9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页 |
2.2 地层 | 第19-22页 |
2.2.1 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_2z) | 第20-21页 |
2.2.2 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_3zh) | 第21页 |
2.2.3 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_3x) | 第21-22页 |
2.2.4 第四系(Q) | 第22页 |
2.3 构造 | 第22-23页 |
2.3.1 褶皱 | 第22-23页 |
2.3.2 断层 | 第23页 |
2.4 岩浆岩 | 第23-26页 |
2.4.1 侵入岩 | 第24页 |
2.4.2 脉岩 | 第24-26页 |
2.5 变质岩 | 第26-27页 |
2.5.1 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第27页 |
2.5.2 区域动力热流作用及变质岩 | 第27页 |
2.5.3 接触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第27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27-29页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9-37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9-32页 |
3.1.1 三叠系上统侏倭组(T_3zh) | 第29-32页 |
3.1.2 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_3x) | 第32页 |
3.1.3 第四系(Q) | 第32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32-34页 |
3.2.1 褶皱 | 第32-33页 |
3.2.2 断层 | 第33页 |
3.2.3 节理裂隙 | 第33-34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34-35页 |
3.3.1 花岗细晶岩脉 | 第34-35页 |
3.3.2 花岗伟晶岩脉(体) | 第35页 |
3.3.3 石英脉 | 第35页 |
3.4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第35-36页 |
3.4.1 变质作用 | 第35页 |
3.4.2 变质岩 | 第35-36页 |
3.5 围岩蚀变 | 第36-37页 |
第4章 伟晶岩地质特征 | 第37-50页 |
4.1 花岗伟晶岩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 第37-40页 |
4.2 花岗伟晶岩脉(体)数目、规模 | 第40页 |
4.3 伟晶岩矿物成分及化学组成 | 第40-45页 |
4.4 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5-47页 |
4.5 伟晶岩的内部构造分带特征 | 第47-48页 |
4.6 交代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8-50页 |
第5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50-61页 |
5.1 矿体特征 | 第50-53页 |
5.1.1 矿体形态、规模及其分布规律 | 第50页 |
5.1.2 主矿体特征 | 第50-53页 |
5.1.3 次要矿体特征 | 第53页 |
5.2 矿石学特征 | 第53-59页 |
5.2.1 矿石结构 | 第53-55页 |
5.2.2 矿石构造 | 第55-56页 |
5.2.3 矿物成分 | 第56页 |
5.2.4 稀有元素矿物及其特征 | 第56-57页 |
5.2.5 矿石化学成分 | 第57-58页 |
5.2.6 稀有元素赋存状态和富集规律 | 第58-59页 |
5.3 矿石类型及品级 | 第59-61页 |
第6章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第61-69页 |
6.1 矿床成因 | 第61-68页 |
6.1.1 稀有元素矿脉的母岩体 | 第61-65页 |
6.1.2 岩浆岩形成时期及构造控矿因素 | 第65-66页 |
6.1.3 地层控矿因素 | 第66页 |
6.1.4 其他成矿因素 | 第66-67页 |
6.1.5 矿床形成机理 | 第67-68页 |
6.2 找矿标志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