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9-33页 |
| 1.1 金属腐蚀概述 | 第9-16页 |
| 1.1.1 金属腐蚀的机理 | 第9-10页 |
| 1.1.2 影响金属腐蚀的因素 | 第10-12页 |
| 1.1.3 金属防腐蚀的方法 | 第12-16页 |
| 1.2 气相防锈包装概述 | 第16-19页 |
| 1.2.1 气相防锈包装种类 | 第17-18页 |
| 1.2.2 气相防锈包装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 1.3 气相防锈薄膜性能评价方法 | 第19-25页 |
| 1.3.1 实验室评价方法 | 第21-24页 |
| 1.3.2 大气环境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 1.4 气相缓蚀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5-31页 |
| 1.4.1 气相缓蚀剂分类 | 第25-28页 |
| 1.4.2 气相缓蚀剂的防锈机理 | 第28-29页 |
| 1.4.3 气相缓蚀剂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9页 |
| 1.4.4 气相缓蚀剂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 1.4.5 气相缓蚀剂的发展趋势 | 第30-31页 |
| 1.5 表面分析技术在气相缓蚀剂研究中的应用 | 第31页 |
|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1-33页 |
| 1.6.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 1.6.2 研究意义 | 第32-3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5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4页 |
| 2.3 实验方法 | 第34-45页 |
| 2.3.1 红外光谱(IR)测试 | 第34-35页 |
| 2.3.2 拉曼光谱(Raman)测试 | 第35-36页 |
| 2.3.3 XPS电子能谱测试 | 第36-37页 |
| 2.3.4 DSC测试 | 第37页 |
| 2.3.5 气相防锈膜防锈性能评价测试 | 第37-41页 |
| 2.3.6 气相防锈膜微观性能测试 | 第41-42页 |
| 2.3.7 气相防锈膜厚度的测定 | 第42页 |
| 2.3.8 气相防锈膜透气性能测试 | 第42-43页 |
| 2.3.9 气相防锈膜透湿性能测试 | 第43-45页 |
| 3 结果及讨论 | 第45-74页 |
| 3.1 气相防锈薄膜中缓蚀剂的确定 | 第45-64页 |
| 3.1.1 VCI.52M气相防锈薄膜中缓蚀剂成分分析 | 第45-51页 |
| 3.1.2 VCI.41M气相防锈薄膜中缓蚀剂成分分析 | 第51-58页 |
| 3.1.3 VCI.43M气相防锈薄膜中缓蚀剂成分分析 | 第58-64页 |
| 3.2 气相防锈薄膜的防锈性能评价 | 第64-67页 |
| 3.2.1 气相防锈薄膜循环试验测试结果 | 第64-66页 |
| 3.2.2 不同种类气相防锈薄膜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 3.3 气相防锈薄膜相容性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67-71页 |
| 3.3.1 气相防锈薄膜表面微观结构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 3.3.2 气相防锈薄膜断面微观结构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69-71页 |
| 3.4 气相防锈薄膜阻隔性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71-74页 |
| 3.4.1 气相防锈薄膜透气性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 3.4.2 气相防锈薄膜透湿性对防锈性能的影响 | 第72-74页 |
| 4 结论 | 第74-76页 |
| 4.1 结论 | 第74-75页 |
| 4.2 创新点 | 第75-76页 |
| 5 展望 | 第76-77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83页 |
| 8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