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论文

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与保护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电力系统脆弱性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电力系统脆弱性的定义第11页
        1.2.2 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建模现状第11-12页
        1.2.3 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模型第15-25页
    2.1 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的结构第15-20页
        2.1.1 电力系统的拓扑结构第15-16页
        2.1.2 信息系统的拓扑结构第16-17页
        2.1.3 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第17-20页
    2.2 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0-24页
        2.2.1 电力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0-21页
        2.2.2 信息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1-22页
        2.2.3 融合系统的数学模型第22-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脆弱性指标第25-33页
    3.1 脆弱性指标选择的要求第25-26页
    3.2 电力系统脆弱性指标第26-27页
    3.3 信息系统影响下电力系统脆弱性指标第27-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4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脆弱性分析第33-47页
    4.1 脆弱性判断机理第33-35页
    4.2 软件介绍第35-36页
    4.3 算例分析第36-39页
    4.4 攻击模式下电力系统的脆弱性第39-46页
        4.4.1 单一信息节点受攻模式第39-43页
        4.4.2 多信息节点受攻击模式第43-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5章 信息物理融合的电力系统安全保护策略第47-58页
    5.1 电力系统安全保护的意义第47-48页
    5.2 加边安全传播保护的实现第48-49页
    5.3 加边安全传播保护下电力系统的脆弱性分析第49-56页
        5.3.1 单一信息节点受攻模式第51-53页
        5.3.2 多信息节点受攻击模式第53-56页
    5.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第63-64页
致谢第64-65页
附录第65-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TM32的家庭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脉冲神经网络的算法与实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