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感性与理性之浮沉--论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人的建构”主题的价值嬗变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0页
第1章 十九世纪欧洲文学价值诗学的哲学酝酿第10-16页
   ·启蒙精神失败的启示第10-12页
   ·感性浮现——康德对启蒙的补救之路第12-14页
   ·感性沉没与理性重提——由达尔文开始的启蒙继承第14-16页
第2章 人向感性世界回归——浪漫主义内部发现“自我”第16-29页
   ·浪漫主义文学:启蒙走向反面与“自我”的修正第16-18页
   ·神性与人性中的“自我”——《草叶集》的二重奏第18-20页
     ·肉体和灵魂同样重要第18-19页
     ·神性与人性的冲突和平衡第19-20页
     ·泛化的“自我”第20页
   ·自然中的“自我”——华兹华斯的诗歌第20-23页
     ·自然中的神性回归第20-21页
     ·神性自然观照下的“自我”第21-22页
     ·回到神的秩序第22-23页
   ·“魔鬼英雄”唐璜第23-25页
     ·英雄的原则第23-24页
     ·魔鬼的原则第24-25页
     ·自由主义原则第25页
   ·生命的重量——《悲惨世界》对浪漫主义的总结第25-29页
     ·个体受命运摆布第26-27页
     ·“自我”的崇高性第27-28页
     ·古典精神的重新演奏第28-29页
第3章 人向理性世界迈进——现实主义外部建构“自我”第29-41页
   ·工业革命作为理性的催化剂第30-31页
   ·个人功利主义——《高老头》父爱沉沦第31-32页
     ·世俗物欲的他者认同第31-32页
     ·亲情的功利主义异化第32页
   ·个人功利主义演变为社会功利主义——《培尓·金特》两个世界的隐喻第32-35页
     ·人类世界:虚伪的文明外衣第33-34页
     ·山妖世界:对人类世界的反讽第34-35页
   ·摇摆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的精神矛盾第35-37页
     ·原欲、理智与神性的分裂第35-36页
     ·分裂后的游移第36页
     ·神性升华人性——摇摆的终极第36-37页
   ·托尔斯泰回归精神的救赎第37-41页
     ·“人的生命是动物性和神性的结合体”——托尔斯泰的人生观第38-39页
     ·托尔斯泰的赎罪意识第39-41页
结论第41-43页
注释第43-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
下一篇: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