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性设计研究
摘要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 第12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4.2 研究范畴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性设计的基础理论解析 | 第15-24页 |
2.1 胶东传统村落的历史地理概况 | 第15-16页 |
2.1.1 胶东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 | 第15-16页 |
2.1.2 胶东传统村落的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2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的文化表征 | 第16-18页 |
2.2.1 以海神妈祖为核心的宗教文化表征 | 第16-17页 |
2.2.2 以海洋动物为图腾的象征文化表征 | 第17-18页 |
2.2.3 以渔业活动为主题的地域文化表征 | 第18页 |
2.3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的构成要素 | 第18-21页 |
2.3.1 物质形态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2.3.2 空间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2.3.3 精神内涵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4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的特征 | 第21-23页 |
2.4.1 民居建筑生态化 | 第21页 |
2.4.2 公共空间生活化 | 第21-22页 |
2.4.3 街巷格局多元化 | 第22-23页 |
2.4.4 公共设施防卫化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性设计原则 | 第24-32页 |
3.1 相关理论借鉴 | 第24-26页 |
3.1.1 国家政策和法规 | 第24-25页 |
3.1.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5-26页 |
3.1.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 第26页 |
3.1.4 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26页 |
3.2 遵循胶东原有空间形态原则 | 第26-28页 |
3.2.1 遵循原有空间整体布局 | 第27页 |
3.2.2 遵循原有空间街巷格局 | 第27-28页 |
3.2.3 遵循原有建筑组群关系 | 第28页 |
3.3 借助胶东传统材料和工艺原则 | 第28-30页 |
3.3.1 借助传统材料的保护性修缮 | 第28-29页 |
3.3.2 借助传统工艺的生态性建设 | 第29-30页 |
3.4 满足胶东地域行为需求原则 | 第30-31页 |
3.4.1 满足宗族礼制需求的建筑组群布局 | 第30页 |
3.4.2 满足交往功能需求的公共空间恢复 | 第30-31页 |
3.4.3 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街巷尺度控制 | 第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保护性设计方法 | 第32-39页 |
4.1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总体规划设计 | 第32-36页 |
4.1.1 完整性的空间规划设计 | 第32-33页 |
4.1.2 真实性的格局规划设计 | 第33-34页 |
4.1.3 延续性的生态规划设计 | 第34-35页 |
4.1.4 完善性的设施规划设计 | 第35-36页 |
4.2 胶东传统村落环境细部设计 | 第36-38页 |
4.2.1 形态设计 | 第36页 |
4.2.2 材质设计 | 第36-37页 |
4.2.3 色彩设计 | 第37页 |
4.2.4 比例尺度设计 | 第37-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 第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 第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设计作品 | 第4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社会实践情况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附录 | 第44-47页 |
附件 | 第47-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