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表面化学热处理研究进展 | 第19-33页 |
1.2.1 渗碳 | 第19-21页 |
1.2.2 渗氮 | 第21-22页 |
1.2.3 氮碳共渗 | 第22-23页 |
1.2.4 碳氮共渗 | 第23-25页 |
1.2.5 复合扩渗 | 第25-27页 |
1.2.6 表面扩渗层组织超细化 | 第27-33页 |
1.3 M50NiL钢表面改性研究现状 | 第33-38页 |
1.3.1 渗碳 | 第33页 |
1.3.2 氮碳共渗 | 第33-36页 |
1.3.3 碳氮共渗 | 第36页 |
1.3.4 复合扩渗 | 第36-38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第38-40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41-53页 |
2.1 引言 | 第4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2.3 试验设备 | 第41-43页 |
2.3.1 热处理设备 | 第41-42页 |
2.3.2 气体渗碳设备 | 第42页 |
2.3.3 等离子体多元共渗设备 | 第42-43页 |
2.4 试验方案 | 第43-49页 |
2.4.1 渗前预处理 | 第43-45页 |
2.4.2 气体渗碳工艺方案 | 第45页 |
2.4.3 等离子体渗氮工艺方案 | 第45-48页 |
2.4.4 碳氮双渗工艺方案 | 第48-49页 |
2.5 分析测试方法 | 第49-53页 |
2.5.1 组织观察 | 第49页 |
2.5.2 相结构与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2.5.3 显微硬度测试 | 第50页 |
2.5.4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 第50页 |
2.5.5 腐蚀性能测试 | 第50-51页 |
2.5.6 残余应力测定 | 第51页 |
2.5.7 相图的计算 | 第51-53页 |
第3章 高硬度深渗层碳氮双渗模型与工艺设计 | 第53-68页 |
3.1 引言 | 第53页 |
3.2 M50NiL钢相图计算 | 第53-54页 |
3.3 两段式气体渗碳模型与工艺设计 | 第54-59页 |
3.3.1 两段式气体渗碳模型 | 第54-57页 |
3.3.2 温度对渗碳层的影响 | 第57页 |
3.3.3 碳势对渗碳层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4 渗碳层增厚动力学 | 第58页 |
3.3.5 两段式气体渗碳工艺设计 | 第58-59页 |
3.4 等离子体渗氮模型与工艺设计 | 第59-65页 |
3.4.1 等离子体渗氮模型 | 第60-61页 |
3.4.2 温度对渗氮层的影响 | 第61页 |
3.4.3 氮氢比对渗氮层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4 渗氮层增厚动力学 | 第62页 |
3.4.5 等离子体渗氮工艺设计 | 第62-65页 |
3.5 碳氮双渗工艺设计 | 第65-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4章 M50NiL钢碳氮双渗工艺与渗层控制 | 第68-92页 |
4.1 引言 | 第68页 |
4.2 预处理工艺 | 第68-70页 |
4.2.1 淬火温度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68-69页 |
4.2.2 淬火与回火温度对硬度的影响 | 第69-70页 |
4.3 两段式气体渗碳工艺对渗碳层厚度的影响 | 第70-74页 |
4.3.1 有效硬化层确定 | 第70-71页 |
4.3.2 预处理态对有效硬化层厚度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3 两段式气体渗碳工艺参数对渗碳层有效硬化层厚度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 等离子体渗氮工艺对渗氮层厚度的影响 | 第74-85页 |
4.4.1 有效硬化层确定 | 第74-75页 |
4.4.2 预处理态对有效硬化层厚度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3 渗氮工艺参数对渗氮层有效硬化层厚度的影响 | 第76-83页 |
4.4.4 渗氮层厚度控制模型与验证 | 第83-85页 |
4.5 碳氮双渗工艺与渗层厚度 | 第85-9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5章 M50NiL钢碳氮双渗工艺对渗层相结构的影响 | 第92-124页 |
5.1 引言 | 第92页 |
5.2 渗碳工艺对渗碳层表面相结构的影响 | 第92-93页 |
5.3 等离子体渗氮工艺对渗氮层表面形貌和成分的影响 | 第93-100页 |
5.3.1 氮氢比对渗氮层表面形貌和成分的影响 | 第93-95页 |
5.3.2 渗氮温度对渗氮层表面形貌和成分的影响 | 第95-97页 |
5.3.3 渗氮时间对渗氮层表面形貌和成分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4 等离子体渗氮工艺对渗氮层表面相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5页 |
5.4.1 氮氢比对渗氮层表面相结构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5.4.2 渗氮温度对渗氮层表面相结构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3 渗氮过程表面相结构演化规律 | 第103-105页 |
5.5 等离子体渗氮层组织纳米化与微观机制 | 第105-121页 |
5.5.1 渗氮层超细化组织精确表征 | 第105-118页 |
5.5.2 渗氮层组织纳米化机制 | 第118-121页 |
5.6 碳氮双渗工艺对表面相结构的影响 | 第121-12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6章 M50NiL钢碳氮双渗工艺对渗层性能的影响 | 第124-151页 |
6.1 引言 | 第124页 |
6.2 渗氮工艺对性能的影响 | 第124-141页 |
6.2.1 渗氮工艺对耐磨性能的影响 | 第124-138页 |
6.2.2 渗氮工艺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38-141页 |
6.3 渗碳和碳氮双渗层的耐磨性与改性机理 | 第141-148页 |
6.3.1 渗碳和碳氮双渗工艺对耐磨性能的影响 | 第141-147页 |
6.3.2 碳氮双渗层深层硬化机理 | 第147-148页 |
6.4 不同改性工艺下表层硬化效果比较 | 第148-14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结论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9-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个人简历 | 第172-173页 |
附件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