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内生真菌诱导子定义及种类 | 第11页 |
1.1.2 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累积 | 第11-13页 |
1.1.3 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生理防御反应 | 第13页 |
1.1.4 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信号传导 | 第13-14页 |
1.2 参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调控相关的信号分子 | 第14-16页 |
1.2.1 NO | 第14-15页 |
1.2.2 SA | 第15页 |
1.2.3 JA | 第15页 |
1.2.4 信号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 第15-16页 |
1.3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植物次生代谢物合成积累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1 实时荧光PCR原理 | 第16页 |
1.3.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定量方法 | 第16-17页 |
1.3.3 实时荧光定量PCR在检测植物次生代谢合成关键酶中的应用 | 第17页 |
1.4 苦豆子及其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苦豆子研究概述 | 第17-19页 |
1.4.2 苦豆子内生真菌的研究 | 第19页 |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宿主生物碱合成积累的生理防卫反应 | 第21-31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材料 | 第21页 |
2.1.2 仪器和试剂 | 第21-22页 |
2.2 方法 | 第22-26页 |
2.2.1 苦豆子组培苗的培养 | 第22页 |
2.2.2 内生真菌诱导子的制备与添加 | 第22页 |
2.2.3 苦豆子组培苗中OMA含量测定 | 第22-24页 |
2.2.4 苦豆子组培苗中防御酶活性测定 | 第24-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3.1 不同内生真菌诱导子对苦豆子组培苗OMA含量积累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2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2.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中关键信号分子及生物碱合成积累的影响 | 第31-41页 |
3.1 材料 | 第31-32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2 仪器和试剂 | 第31-32页 |
3.2 方法 | 第32-35页 |
3.2.1 内生真菌诱导子的制备与添加 | 第32页 |
3.2.2 苦豆子组培苗中NO含量测定 | 第32页 |
3.2.3 苦豆子组培苗中内源SA含量测定 | 第32-34页 |
3.2.4 苦豆子组培苗中内源JA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3.2.5 苦豆子组培苗中OMA含量测定 | 第35页 |
3.2.6 苦豆子组培苗中PAL、APX、CAT活性测定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8页 |
3.3.1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中NO、SA及JA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2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PAL、APX和CAT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4 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宿主OMA合成累积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宿主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41-50页 |
4.1 材料 | 第41-42页 |
4.1.1 材料 | 第41页 |
4.1.2 试剂和仪器 | 第41-42页 |
4.2 方法 | 第42-45页 |
4.2.1 内生真菌诱导子的制备和添加 | 第42页 |
4.2.2 引物设计 | 第42页 |
4.2.3 苦豆子总RNA提取 | 第42-43页 |
4.2.4 苦豆子cDNA合成 | 第43页 |
4.2.5 qRT-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43-44页 |
4.2.6 qRT-PCR目的基因与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灵敏度检测 | 第44-45页 |
4.2.7 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计算方法 | 第45页 |
4.2.8 苦豆子组培苗中OMA含量测定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4.3.1 总RNA纯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2 qRT-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46页 |
4.3.3 目的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6-47页 |
4.3.4 灵敏度检测结果 | 第47页 |
4.3.5 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XKYKDF_(40)对宿主LD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7-48页 |
4.4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XKZKDF_(11)对生物碱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0-56页 |
5.1 材料 | 第5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5.1.2 仪器和试剂 | 第50页 |
5.2 方法 | 第50-51页 |
5.2.1 内生真菌诱导子的制备与添加 | 第50-51页 |
5.2.2 苦豆子组培苗中NO含量测定 | 第51页 |
5.2.3 苦豆子组培苗中内源SA含量测定 | 第51页 |
5.2.4 苦豆子组培苗中内源JA含量测定 | 第51页 |
5.2.5 苦豆子组培苗中OMA含量测定 | 第51页 |
5.2.6 苦豆子总RNA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51页 |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LDC基因的表达 | 第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5.3.1 内生真菌诱导子XKZKDF_(11)对宿主中NO、SA、JA的释放量及OMA积累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2 内生真菌诱导子XKZKDF_(11)对宿主中OMA含量及LDC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3 信号分子在苦豆子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宿主LDC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 第53-54页 |
5.4 讨论 | 第54-56页 |
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