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界区域的景观效应--晋、冀长城边界带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1章 边界 | 第14-19页 |
·边界的定义 | 第14页 |
·边界景观的概念和特性 | 第14-17页 |
·边界景观的概念 | 第14-15页 |
·边界景观的特质 | 第15-17页 |
·边界景观的属性 | 第17-19页 |
·边界景观的自然属性与人为属性 | 第17页 |
·边界景观的开放属性和封闭属性 | 第17-18页 |
·边界景观的稳定属性和不稳定属性 | 第18-19页 |
第2章 省际边界景观 | 第19-23页 |
·省际边界景观的概念 | 第19页 |
·省际边界景观特色 | 第19-21页 |
·省际边界景观的功能 | 第21-23页 |
·省际边界景观审美功能 | 第21页 |
·省际边界景观文化传承功能 | 第21-22页 |
·省际边界景观游憩功能 | 第22-23页 |
第3章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带 | 第23-38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3-35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基本地域概况 | 第23-24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自然景观 | 第24-26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人文景观 | 第26-35页 |
·晋、冀交界长城景观存在问题 | 第35-38页 |
·早期古代遗留问题 | 第35页 |
·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 第35-36页 |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 第36页 |
·动植物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 第36页 |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完善 | 第36-37页 |
·旅游业资源开发过度 | 第37-38页 |
第4章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带的景观效应 | 第38-48页 |
·景观效应 | 第38页 |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的规划理论 | 第38-44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自然优先原则: | 第38-39页 |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带的网络整合 | 第39-40页 |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带的文化遗产保护 | 第40页 |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带的“以人为本” | 第40-41页 |
·晋、冀边界长城景观带的特色经济景观 | 第41-44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景观效应 | 第44-48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景观长期性 | 第44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景观生态性 | 第44-45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景观标志性 | 第45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景观行为性 | 第45-46页 |
·晋、冀边界长城带的景观当地利益最大化 | 第46-48页 |
第5章 省际边界区域的必要条件与影响 | 第48-53页 |
·省际边界景观产生的必要条件 | 第48-49页 |
·自然环境优势 | 第48页 |
·边界远离中心辐射 | 第48-49页 |
·历史文化交流 | 第49页 |
·省际边界景观效应的影响 | 第49-53页 |
·省际边界景观的边界效应 | 第49-50页 |
·省际边界景观的视觉体现 | 第50页 |
·省际边界景观的文化传承性 | 第50-51页 |
·省际边界景观的地域性 | 第51-53页 |
第6章 总结 | 第53-55页 |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图片索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