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文献综述 | 第8-19页 |
1 PRRSV病原与生物学特性 | 第8-11页 |
1.1 PRRSV体外生长的特点 | 第8-9页 |
1.2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 | 第9-10页 |
1.3 主要蛋白及其功能 | 第10-11页 |
2 PRRSV侵入细胞过程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2.1 病毒侵入细胞的过程 | 第11页 |
2.2 细胞受体以及病毒相关结合蛋白研究 | 第11-13页 |
3 临床表现 | 第13页 |
4 相关通路研究 | 第13-19页 |
4.1 NF-κB通路 | 第13-15页 |
4.2 IKKγ介绍 | 第15页 |
4.3 PI3K/AKT信号通路 | 第15-17页 |
4.4 LY294002 | 第17页 |
4.5 Akt介绍 | 第17-19页 |
前言 | 第19-20页 |
试验部分 | 第20-4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0-23页 |
1.1 主要试验试剂 | 第20页 |
1.2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0-22页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耗材 | 第22-2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3-31页 |
2.1 Marc-145细胞的传代培养 | 第23-24页 |
2.2 PRRSV | 第24-25页 |
2.3 LY294002抑制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 基因水平分析-Real-Time PCR检测 | 第26-29页 |
2.5 蛋白水平分析-Western blot | 第29-31页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 试验结果 | 第31-39页 |
3.1 PRRSV毒力测定结果 | 第31-32页 |
3.2 PRRS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IFA)鉴定结果 | 第32页 |
3.3 LY294002对Marc-145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 第32-35页 |
3.4 荧光定量PCR结果 | 第35-38页 |
3.5 Western-blot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 分析和讨论 | 第39-43页 |
4.1 PRRSV感染Marc-145细胞模型的评价 | 第39-40页 |
4.2 感染PRRSV后NF-κB和PI3K/AKT通路的研究 | 第40-41页 |
4.3 感染PRRSV后IKK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的研究 | 第41-43页 |
全文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