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油田长47区块砂体预测及油水分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8-12页 |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0.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0.3.2 研究思路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解释 | 第12-24页 |
1.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8页 |
1.1.1 层位精细解释 | 第13-15页 |
1.1.2 断层精细解释 | 第15-18页 |
1.2 构造成图 | 第18-19页 |
1.3 构造特征分析 | 第19-24页 |
1.3.1 构造、断裂特征 | 第19-22页 |
1.3.2 构造发育史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井震结合储层预测 | 第24-48页 |
2.1 地震属性定性预测砂体分布 | 第24-29页 |
2.1.1 地震属性分析及优选 | 第24-25页 |
2.1.2 地震属性砂体预测成果 | 第25-27页 |
2.1.3 主力油层砂体预测 | 第27-29页 |
2.2 地震反演定量预测砂体分布 | 第29-39页 |
2.2.1 测井曲线标准化 | 第29-30页 |
2.2.2 敏感参数分析 | 第30页 |
2.2.3 地震反演方法优选 | 第30-32页 |
2.2.4 地质统计学反演参数试验 | 第32-39页 |
2.3 砂体分布规律分析 | 第39-48页 |
2.3.1 砂层组砂体分布 | 第39-42页 |
2.3.2 重点小层砂体分布 | 第42-45页 |
2.3.3 有效厚度分布 | 第45-48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分析 | 第48-56页 |
3.1 地层统层对比 | 第48-49页 |
3.2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 第49-56页 |
3.2.1 沉积体系 | 第49页 |
3.2.2 沉积环境 | 第49-51页 |
3.2.3 沉积微相分析 | 第51-56页 |
第四章 油水分布研究及富集区优选 | 第56-70页 |
4.1 储层参数研究 | 第56-61页 |
4.1.1 有效厚度 | 第56-59页 |
4.1.2 有效孔隙度 | 第59-60页 |
4.1.3 空气渗透率 | 第60-61页 |
4.1.4 原始含油饱和度 | 第61页 |
4.2 油水分布特征 | 第61-66页 |
4.2.1 油水纵向分布 | 第62-64页 |
4.2.2 油水平面分布 | 第64-66页 |
4.3 含油气富集区优选 | 第66-70页 |
4.3.1 储层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4.3.2 油藏平面分布特征 | 第67-69页 |
4.3.3 原油富集区优选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