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萨南开发区南Q-南W区块剩余油开发实施效果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0-14页
第一章 地质概况及存在问题第14-21页
    1.1 地质概况第14-17页
        1.1.1 地理位置第14-15页
        1.1.2 油层构造特征第15页
        1.1.3 油层的岩性、物性、流体性质及敏感性第15-17页
    1.2 开发概况第17-21页
第二章 储层沉积特征第21-28页
    2.1 钻遇厚度第21页
    2.2 射孔厚度第21-22页
    2.3 油层沉积特征第22-25页
    2.4 油层非均质性第25-27页
        2.4.1 纵向砂体发育状况第25-26页
        2.4.2 平面砂体发育状况第26-27页
    2.5 隔层发育状况第27-28页
第三章 南Q-南W区块剩余油潜力大小和分布第28-39页
    3.1 地质模型的建立第28-32页
    3.2 历史拟合结果分析第32-34页
    3.3 剩余油潜力分析第34-39页
        3.3.1 不同类型砂体采出程度、剩余储量不同第34-35页
        3.3.2 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零散第35-36页
        3.3.3 动用差与未动用的砂岩厚度以表外层为主第36页
        3.3.4 不同单砂层采出程度分析第36-37页
        3.3.5 区块内油水同层,三次加密井可调厚度为3.0m第37-39页
第四章 三次加密调整的可行性及加密井网的部署第39-48页
    4.1 三次加密布井经济界限确定第39页
        4.1.1 三次加密井可采储量的下限第39页
        4.1.2 调整厚度的确定第39页
    4.2 可调井点分布第39页
    4.3 三次加密井网部署第39-42页
        4.3.1 井网部署原则第39-40页
        4.3.2 布井方式第40页
        4.3.3 层系组合第40页
        4.3.4 布井方案设计第40-42页
    4.4 三次加密井开发效果预测第42-43页
    4.5 方案实施过程中做法第43-48页
        4.5.1 严格控制各环节质量,确保加密调整效果第43-45页
        4.5.2 增射油水同层,保证达到设计指标第45页
        4.5.3 优化注水井调整方案第45-46页
        4.5.4 压裂改造,提高砂体动用程度、单井产量第46页
        4.5.5 压裂、酸化措施,提高薄差油层动用程度第46-47页
        4.5.6 注水井化学浅调剖,缓解层间矛盾第47-48页
第五章 南Q-南W区块三次加密井开发效果第48-53页
    5.1 水驱控制程度明显提高第48-50页
    5.2 加密调整改善了油层动用状况第50-51页
    5.3 三次加密井投产后,减缓了区块递减第51页
    5.4 三次加密调整了注水结构第51页
    5.5 提高了全区采油速度,调整了产量结构第51-52页
    5.6 三次加密井网投产后,原井网受效,递减率减缓第52页
    5.7 三次加密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附录A 葡Ⅰ组顶构造平面图第54页
附录B 葡Ⅰ组油层构造剖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段内多缝体积压裂技术在苏D区块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大庆油田茂803-茂402井区葡萄花油层地质特征及增储潜力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