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例原发性宫颈透明细胞腺癌的临床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2.1 概述 | 第13-14页 |
2.2 发病情况和病因 | 第14页 |
2.3 发病年龄 | 第14-15页 |
2.4 临床表现 | 第15页 |
2.5 PCCAC的诊断 | 第15-17页 |
2.5.1 病理诊断 | 第15-16页 |
2.5.2 免疫组化 | 第16页 |
2.5.3 分子生物学 | 第16页 |
2.5.4 鉴别诊断 | 第16-17页 |
2.6 PCCAC的治疗方法 | 第17-18页 |
2.6.1 手术治疗 | 第17-18页 |
2.6.2 放疗、化疗 | 第18页 |
2.7 预后 | 第18-20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0-22页 |
3.1 资料来源 | 第20页 |
3.2 方法 | 第20-21页 |
3.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21页 |
3.4 临床分期 | 第21-22页 |
第4章 总结 | 第22-38页 |
4.1 一般情况 | 第22页 |
4.2 临床表现 | 第22-24页 |
4.3 辅助检查 | 第24-26页 |
4.3.1 宫颈HPV-DNA检测及TCT检查 | 第24页 |
4.3.2 影像学检查 | 第24-25页 |
4.3.3 术前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25页 |
4.3.4 肿瘤标志物 | 第25-26页 |
4.4 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 | 第26-29页 |
4.5 治疗情况 | 第29-30页 |
4.6 随访和预后 | 第30-32页 |
4.7 影响患者生存期的因素分析 | 第32-38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8-42页 |
5.1 发病机制及发病率 | 第38页 |
5.2 PCCAC与HPV感染 | 第38-39页 |
5.3 PCCAC与宫颈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 | 第39页 |
5.4 临床表现 | 第39页 |
5.5 肿瘤的侵袭及转移 | 第39页 |
5.6 组织病理特征 | 第39-40页 |
5.7 治疗方案 | 第40-41页 |
5.8 预后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