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基本框架 | 第15-1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其机理分析 | 第16-21页 |
2.1 信贷风险的概述 | 第16-17页 |
2.1.1 信贷风险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信贷风险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信贷风险的种类 | 第17页 |
2.2 对公信贷风险的概述 | 第17-18页 |
2.2.1 对公信贷的定义 | 第17-18页 |
2.2.2 对公信贷的种类 | 第18页 |
2.2.3 对公信贷风险的特征 | 第18页 |
2.3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现状 | 第18-19页 |
2.4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成因 | 第19-20页 |
2.4.1 外部因素 | 第19页 |
2.4.2 内部因素 | 第19-20页 |
2.5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概述 | 第20-21页 |
2.5.1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含义 | 第20页 |
2.5.2 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内容 | 第20-21页 |
第3章 S银行A支行对公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 | 第21-25页 |
3.1 S银行概况 | 第21页 |
3.2 A支行经营情况 | 第21-22页 |
3.3 A支行对公信贷业务现状 | 第22-23页 |
3.4 A支行对公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 第23-25页 |
3.4.1 从体制上看 | 第23-24页 |
3.4.2 从流程上看 | 第24-25页 |
第4章 A支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及风险分析 | 第25-45页 |
4.1 授信方B公司简介 | 第25页 |
4.2 A支行贷前营销调查 | 第25-28页 |
4.2.1 对B公司基本资料进行审核 | 第26页 |
4.2.2 对B公司授信行业准入初步审查 | 第26-27页 |
4.2.3 对B公司信贷业务调查 | 第27-28页 |
4.3 对B公司信贷业务贷中评级概述 | 第28-34页 |
4.3.1 A支行信用评级认定标准 | 第28-29页 |
4.3.2 B公司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 | 第29-31页 |
4.3.3 对B公司信贷业务评审报告的撰写 | 第31-34页 |
4.4 对B公司信贷业务贷中尽责审批 | 第34-35页 |
4.4.1 贷中尽责环节 | 第34-35页 |
4.4.2 贷中审批环节 | 第35页 |
4.5 对B公司信贷业务贷后管理 | 第35-39页 |
4.5.1 对B公司信贷业务贷后定期检查 | 第36-37页 |
4.5.2 对B公司信贷业务贷后风险分类 | 第37-38页 |
4.5.3 对B公司信贷业务贷后预警管理 | 第38-39页 |
4.6 A支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案例评述 | 第39-40页 |
4.7 A支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7.1 从体制上看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4.7.2 从流程上看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4.8 A支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1-45页 |
4.8.1 外部形势和政策原因 | 第41-43页 |
4.8.2 A银行内部原因 | 第43-45页 |
第5章 提升A支行对公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 第45-56页 |
5.1 贷前环节 | 第45-52页 |
5.1.1 加大对市场行业信息研究,避免信息不对称 | 第45页 |
5.1.2 细化对贷前风险的调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建设 | 第45-46页 |
5.1.3 构建基于财务报表视角的A支行信贷风险识别模型 | 第46-52页 |
5.2 贷中环节 | 第52-53页 |
5.2.1 加强贷中审查落实贷款条件,控制风险 | 第52页 |
5.2.2 强化对贷中审查审批的培训,提高审批效率 | 第52页 |
5.2.3 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 | 第52-53页 |
5.3 贷后环节 | 第53-56页 |
5.3.1 强化风险意识,扎实做好贷后管理 | 第53-54页 |
5.3.2 加强贷后管理信息收集,降低不良贷款发生概率 | 第54页 |
5.3.3 建立有效的不良贷款处置措施,维护银行权益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