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25页 |
1.1 稻米外观品质的评价标准 | 第7-8页 |
1.2 水稻籽粒的经典遗传学研究 | 第8-12页 |
1.2.1 粒长 | 第8-9页 |
1.2.2 粒宽 | 第9-10页 |
1.2.3 长宽比 | 第10页 |
1.2.4 粒厚 | 第10-11页 |
1.2.5 粒重 | 第11页 |
1.2.6 垩白 | 第11-12页 |
1.3 水稻籽粒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12-13页 |
1.4 水稻垩白基因的QTL定位及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1.4.1 水稻垩白基因的定位 | 第13-15页 |
1.4.2 水稻垩白基因QTL定位存在问题 | 第15页 |
1.5 QTL定位原理及方法 | 第15-20页 |
1.5.1 QTL定位的基本策略 | 第15-16页 |
1.5.2 亲本的选择 | 第16页 |
1.5.3 QTL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1.5.3.1 临时性作图群体 | 第16-17页 |
1.5.3.2 永久性作图群体 | 第17页 |
1.5.4 QTL定位方法统计 | 第17-20页 |
1.5.4.1 单标记分析法(The Single Marker Mapping,SMM) | 第18页 |
1.5.4.2 区间作图法(Ierval Mapping,IM) | 第18-19页 |
1.5.4.3 复合区间作图法(The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19页 |
1.5.4.4 混合线性模型方法(The Mixed Liner Model,MLM) | 第19-20页 |
1.6 水稻分子标记应用进展 | 第20-23页 |
1.6.1 水稻分子图谱的构建 | 第20-21页 |
1.6.2 水稻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21-22页 |
1.6.3 水稻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2-23页 |
1.6.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23页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33页 |
2.2.1 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2.2 遗传群体的构建 | 第26页 |
2.2.3 水稻籽粒性状的调查 | 第26-27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27页 |
2.2.5 SSR分析 | 第27-33页 |
2.2.5.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第27-29页 |
2.2.5.1.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5.1.2 DNA浓度和纯度测量 | 第28页 |
2.2.5.1.3 基因组DNA的检测(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8-29页 |
2.2.5.2 SSR-PCR反应体系和电泳检测 | 第29-31页 |
2.2.5.2.1 PCR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29页 |
2.2.5.2.2 电泳检测 | 第29-30页 |
2.2.5.2.3 染色显影 | 第30-31页 |
2.2.5.2.4 带型记录及数据处理 | 第31页 |
2.2.5.3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 | 第31页 |
2.2.5.4 QTL定位 | 第31-32页 |
2.2.5.5 QTL命名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3.1 籽粒相关性状的遗传分离 | 第33-39页 |
3.1.1 贵阳籽粒相关性状的遗传分离 | 第33-36页 |
3.1.2 天柱籽粒相关性状的遗传分离 | 第36-39页 |
3.2 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1 贵阳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2 天柱籽粒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3.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0-42页 |
3.4 垩白率QTL的定位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4-51页 |
4.1 结论 | 第44页 |
4.2 讨论 | 第44-49页 |
4.2.1 亲本及F8的遗传分析及在QTL定位中的作用 | 第44-45页 |
4.2.2 亲本及F8群体的遗传特性 | 第45页 |
4.2.3 引物筛选方法的讨论 | 第45-46页 |
4.2.4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6-47页 |
4.2.5 定位到的QTL位点的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4.2.6 QTL定位与育种实践的讨论 | 第48-49页 |
4.3 进一步研究的探讨 | 第49页 |
4.4 前景与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