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玉米株型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株高与节间长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10页 |
1.3 节间长对植株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 第10页 |
1.4 作物株高与节间长性状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4.1 作物株高与节间长性状经典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4.2 玉米株高与节间长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4.2.1 株高 | 第11-12页 |
1.4.2.2 节间长 | 第12-14页 |
1.5 作物QTL定位的原理与方法 | 第14-20页 |
1.5.1 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14-17页 |
1.5.1.1 常用的分子标记及主要特点 | 第14-15页 |
1.5.1.2 作图群体 | 第15-17页 |
1.5.2 QTL定位的方法 | 第17-18页 |
1.5.2.1 区间作图法 ( Interval Mapping, IM ) | 第17页 |
1.5.2.2 复合区间作图法 ( 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 CIM ) | 第17-18页 |
1.5.2.3 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Based on Mixed CompositeInterval Mapping, BMCIM) | 第18页 |
1.5.3 QTL作图软件 | 第18页 |
1.5.4 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18-19页 |
1.5.5 “一致性”QTL分析 | 第19-20页 |
2 引言 | 第20-21页 |
3.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3.2 田间种植和性状调查 | 第21-22页 |
3.3 表型数据分析 | 第22页 |
3.4 DNA的提取和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2-23页 |
3.4.1 DNA的提取 | 第22页 |
3.4.1.1 利用CTAB法提取4个RIL群体苗期叶片总DNA | 第22页 |
3.4.2 SNP标记基因型分析和偏分离分析 | 第22-23页 |
3.4.3 SNP标记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3页 |
3.4.4 四个相关群体SNP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的整合 | 第23页 |
3.5 QTL定位分析 | 第23页 |
3.6 QTL“元分析”及“一致性”QTL的确定 | 第23-24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4-48页 |
4.1 4 个RIL群体穗上部节间距的表型分析 | 第24-28页 |
4.1.1 4 个RIL群体5个性状的联合方差分析 | 第24页 |
4.1.2 5 个亲本和4个RIL群体穗上部节间距的表型分析 | 第24-26页 |
4.1.3 4 个RIL群体下的穗上部各节间距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6-28页 |
4.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28-37页 |
4.3 3 个地点4个RIL群体穗上部节间距的QTL定位 | 第37-48页 |
4.3.1 豫 82×豫 87-1RIL群体节间距的QTL定位 | 第37-38页 |
4.3.2 豫 82×沈 137RIL群体节间距的QTL定位与分析 | 第38-39页 |
4.3.3 综 3×豫 87-1 RIL群体节间距的QTL定位 | 第39-41页 |
4.3.4 豫 537×沈 137 RIL群体节间距的QTL定位 | 第41-42页 |
4.3.5 4 个群体节间距QTL定位分析 | 第42-45页 |
4.3.6 4 个RIL群体穗上部节间距“一致性”QTL分析 | 第45-4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3页 |
5.1 比较4套RIL群体穗上部节间距的定位结果 | 第48-49页 |
5.2 遗传图谱的整合和“一致性”QTL分析 | 第49-50页 |
5.2.1 遗传图谱的整合 | 第49页 |
5.2.2 “一致性”QTL分析 | 第49-50页 |
5.3 与前人QTL定位研究结果的比较 | 第50-51页 |
5.4 与前人对候选基因的研究结果比较 | 第51-52页 |
5.5 玉米穗上部节间距QTL定位研究的应用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英文摘要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