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中学生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引言第9-19页
    1.1 术语界定第9-12页
        1.1.1 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第9-11页
        1.1.2 中学生第11-12页
        1.1.3 中学生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第12页
    1.2 文献探讨第12-19页
        1.2.1 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结构第12页
        1.2.2 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测量第12-13页
        1.2.3 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相关研究第13-19页
2 问题的提出第19-22页
    2.1 以前研究的不足第19页
    2.2 研究设计第19-21页
        2.2.1 研究目的第19-20页
        2.2.2 研究假设第20页
        2.2.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2.4 研究方法第21页
    2.3 本研究的意义第21-22页
        2.3.1 理论意义第21页
        2.3.2 实践意义第21-22页
3 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问卷的编制第22-33页
    3.1 目的第22页
    3.2 方法第22-29页
        3.2.1 开放式问卷第22-23页
        3.2.2 初测问卷第23-26页
        3.2.3 正式问卷第26-29页
    3.3 结果第29-30页
        3.3.1 信度检验第29页
        3.3.2 效度检验第29-30页
    3.4 讨论第30-32页
        3.4.1 关于问卷的结构第30-31页
        3.4.2 关于问卷的信效度第31页
        3.4.3 问卷的对象适用性第31-32页
    3.5 小结第32-33页
4 中学生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现状研究第33-47页
    4.1 目的第33页
    4.2 方法第33-34页
        4.2.1 研究对象第33页
        4.2.2 研究工具第33页
        4.2.3 统计方法第33-34页
    4.3 结果第34-43页
        4.3.1 描述统计第34页
        4.3.2 差异分析第34-43页
    4.4 讨论第43-46页
        4.4.1 总体水平较高分析第43-44页
        4.4.2 人口变量差异分析第44-46页
    4.5 结论第46-47页
5 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相关研究第47-53页
    5.1 目的第47页
    5.2 方法第47页
    5.3 结果第47-51页
        5.3.1 相关分析第47-48页
        5.3.2 回归分析第48页
        5.3.3 中介作用第48-51页
    5.4 讨论第51-52页
        5.4.1 预测作用分析第51页
        5.4.2 中介作用分析第51-52页
    5.5 小结第52-53页
6 中学生人际导向的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的实验研究第53-58页
    6.1 目的第53页
    6.2 方法第53-54页
    6.3 结果第54-56页
        6.3.1 前测后测分数差异第54-55页
        6.3.2 实验前后分数差异第55-56页
    6.4 讨论第56-57页
        6.4.1 实验的效果分析第56页
        6.4.2 团体干预有效性第56-57页
    6.5 小结第57-58页
7 总讨论和总结论第58-63页
    7.1 总讨论第58-61页
        7.1.1 关于问卷结构第58页
        7.1.2 关于现状特点第58-59页
        7.1.3 关于相互关系第59-60页
        7.1.4 关于干预作用第60页
        7.1.5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60-61页
    7.2 总结论第61-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附录第68-70页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8页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第68页
    C开放性问卷题例第68页
    D调查问卷题例第68-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泽东宗教观研究
下一篇:开封古街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