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湾抽水蓄能机组转轮疲劳寿命的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1.2 转轮裂纹及疲劳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 第2章 机组内部整体流场分析 | 第13-30页 |
| 2.1 概述 | 第13页 |
| 2.2 张河湾电站基本参数 | 第13页 |
| 2.3 三维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13-15页 |
| 2.3.1 数值计算方法概述 | 第13-14页 |
| 2.3.2 湍流模型 | 第14-15页 |
| 2.3.3 离散方法 | 第15页 |
| 2.4 计算模型及网格剖分 | 第15-16页 |
| 2.5 边界条件 | 第16页 |
| 2.6 湍流模型和离散格式的选取 | 第16-18页 |
| 2.7 非定常计算工况及记录点布置 | 第18-20页 |
| 2.7.1 计算工况点的选取 | 第18-19页 |
| 2.7.2 非定常压力脉动记录点布置 | 第19-20页 |
| 2.8 水轮机工况非定常计算及分析 | 第20-28页 |
| 2.9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第3章 水泵水轮机典型过渡过程计算及分析 | 第30-35页 |
| 3.1 过渡过程计算基本理论 | 第30页 |
| 3.2 典型过渡过程计算及分析 | 第30-34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4章 转轮动力特性分析 | 第35-45页 |
| 4.1 动力特性计算原理 | 第35-38页 |
| 4.1.1 模态分析原理 | 第35-36页 |
| 4.1.2 静应力计算原理 | 第36页 |
| 4.1.3 动应力计算原理 | 第36-38页 |
| 4.2 转轮动力特性分析 | 第38-44页 |
| 4.2.1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38页 |
| 4.2.2 水轮机稳定运行工况动应力计算结果 | 第38-40页 |
| 4.2.3 水泵稳定运行工况动应力计算结果 | 第40-41页 |
| 4.2.4 水泵水轮机典型过渡过程应力计算 | 第41-43页 |
| 4.2.5 转轮模态振型 | 第43-44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抽水蓄能机组转轮疲劳寿命分析 | 第45-54页 |
| 5.1 抽水蓄能机组定寿的要素和技术途径 | 第45-46页 |
| 5.1.1 机组定寿四要素 | 第45页 |
| 5.1.2 主要零部件定寿的步骤 | 第45-46页 |
| 5.2 抽水蓄能机组的寿命预估方法 | 第46-50页 |
| 5.2.1 关键件与关键危险部位的确定 | 第46页 |
| 5.2.2 疲劳载荷谱的编制 | 第46页 |
| 5.2.3 计算工况混频 | 第46-47页 |
| 5.2.4 运行工况剖面的获取 | 第47-48页 |
| 5.2.5 蓄能机组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48-49页 |
| 5.2.6 疲劳定寿方法 | 第49页 |
| 5.2.7 影响疲劳寿命的客观因素 | 第49-50页 |
| 5.3 张河湾抽水蓄能机组转轮疲劳寿命预估 | 第50-5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