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写艺术 追梦人生--新中国艺术家传记片研究(1949-2014)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第一章 新中国艺术家传记片概述 | 第11-17页 |
第一节 艺术家传记片概念及分类 | 第11-13页 |
一、艺术家传记片概念 | 第11-12页 |
二、艺术家传记片分类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新中国艺术家传记片发展阶段 | 第13-17页 |
一、新生与断裂(1949-1976) | 第13-14页 |
二、重生与兴盛(1976-1999) | 第14-15页 |
三、突破与转变(2000-2014)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新中国艺术家传记片的主题呈现 | 第17-27页 |
第一节 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 | 第17-21页 |
一、意识形态的符号化 | 第17-19页 |
二、权威话语的弱化 | 第19-20页 |
三、主流意识的潜隐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民族精神的弘扬 | 第21-24页 |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歌颂 | 第21-23页 |
二、民族文化艺术的认同 | 第23-24页 |
第三节 人文精神的书写 | 第24-27页 |
一、光辉人性的深度书写 | 第24-25页 |
二、艺术人生的个性演绎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新中国艺术家传记片的形象塑造 | 第27-34页 |
第一节 人物形象的系列 | 第27-29页 |
一、真诚坦荡的爱国者形象 | 第27-28页 |
二、执着追梦的少年形象 | 第28-29页 |
三、坚韧不屈的女性形象 | 第29页 |
第二节 传主形象塑造策略 | 第29-34页 |
一、被启蒙——成长 | 第30-32页 |
二、心灵搏击——长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新中国艺术家传记片的现实主义创作特征 | 第34-43页 |
第一节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 第34-37页 |
一、无限接近的历史真实 | 第34-36页 |
二、虚构重塑的艺术真实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民族审美意识的影像表达 | 第37-43页 |
一、古典美学传统的继承 | 第37-38页 |
二、民族美学风格的影音造型 | 第38-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