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课题背景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基础知识 | 第16-23页 |
| 2.1 有限域 | 第16-17页 |
| 2.2 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 | 第17-18页 |
| 2.3 椭圆曲线上的Well配对 | 第18-20页 |
| 2.4 Miller算法 | 第20-21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基本的不经意传输模型及方案 | 第23-30页 |
| 3.1 基本的OT_1~2模型及协议 | 第23-27页 |
| 3.1.1 一个基本的OT_1~2协议的描述 | 第23-24页 |
| 3.1.2 一个基本的OT_1~2协议的安全分析 | 第24-26页 |
| 3.1.3 OT协议中所传输的消息必须是接收者可识别的 | 第26-27页 |
| 3.2 基本的OT_k~n模型及协议 | 第27-29页 |
| 3.3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Camenisch-Neven-Shelat OT协议及其改进方案 | 第30-38页 |
| 4.1 自适应OT_k~n模型 | 第30-31页 |
| 4.2 Camenisch-Neven-Shelat OT协议的描述及缺陷 | 第31-33页 |
| 4.3 Camenisch-Neven-Shelat OT协议的改进方案及安全证明 | 第33-37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五章 Green-Hohenberger OT协议(TCC’11)及其改进方案 | 第38-51页 |
| 5.1 Green-Hohenberger OT协议(TCC’11)的描述及缺陷 | 第38-43页 |
| 5.2 Green-Hohenberger OT协议(TCC’11) 的改进方案及安全证明 | 第43-5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Green-Hohenberger OT协议(Asiacrypt’08)的安全分析 | 第51-56页 |
| 6.1 Green-Hohenberger OT协议(Asiacrypt’08) 的安全证明是错误的 | 第51-55页 |
| 6.2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七章 展望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