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冷轧钢再结晶退火 | 第11页 |
1.2 冷轧钢表面电沉积 | 第11-13页 |
1.2.1 电沉积原理 | 第11页 |
1.2.2 合金电沉积 | 第11-12页 |
1.2.3 电沉积的优缺点 | 第12-13页 |
1.3 低共熔溶剂 | 第13-17页 |
1.3.1 低共熔溶剂的简介 | 第13-14页 |
1.3.2 低共熔溶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1.3.3 低共熔溶剂电沉积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低共熔溶剂电沉积锡镍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5 选题依据及主要工作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实验过程 | 第20-24页 |
2.1 实验药品和设备 | 第20-21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0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0-21页 |
2.2 再结晶退火 | 第21页 |
2.3 样品的测试表征 | 第21页 |
2.3.1 显微硬度 | 第21页 |
2.3.2 显微组织 | 第21页 |
2.4 低共熔溶剂和电沉积液的制备 | 第21-22页 |
2.4.1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 第21页 |
2.4.2 锡的沉积液的制备 | 第21-22页 |
2.4.3 锡镍合金的电沉积液制备 | 第22页 |
2.4.4 镍的电沉积液制备 | 第22页 |
2.5 电沉积工艺流程 | 第22页 |
2.6 低共熔溶剂和电沉积液的电导率及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 第22页 |
2.6.1 电导率测试 | 第22页 |
2.6.2 循环伏安曲线测试 | 第22页 |
2.7 电沉积层的测试表征 | 第22-24页 |
2.7.1 物相分析 | 第22-23页 |
2.7.2 表面形貌分析 | 第23页 |
2.7.3 耐蚀性测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冷轧钢再结晶退火 | 第24-28页 |
3.1 前言 | 第24页 |
3.2 冷轧钢的显微组织 | 第24-26页 |
3.3 冷轧钢的显微硬度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低共熔溶剂中电沉积锡 | 第28-39页 |
4.1 前言 | 第28页 |
4.2 低共熔溶剂的电导率 | 第28-29页 |
4.3 低共熔溶剂的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29页 |
4.4 电沉积液的电导率 | 第29-30页 |
4.5 锡电沉积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30-32页 |
4.5.1 不同温度下锡电沉积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31页 |
4.5.2 不同扫速下锡电沉积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31-32页 |
4.6 沉积层的物相结构 | 第32-34页 |
4.7 沉积层的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4.7.1 不同电流密度下锡沉积层的微观形貌 | 第34-35页 |
4.7.2 不同温度下锡沉积层的微观形貌 | 第35页 |
4.8 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35-37页 |
4.8.1 不同电流密度下锡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35-36页 |
4.8.2 不同温度下锡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36-3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五章 低共熔溶剂中电沉积镍 | 第39-47页 |
5.1 前言 | 第39页 |
5.2 镍电沉积液的电导率 | 第39-40页 |
5.3 镍电沉积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40-41页 |
5.4 镍沉积层的物相结构 | 第41-42页 |
5.5 镍沉积层的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 | 第42-44页 |
5.5.1 不同电流密度下沉积层的成分和微观形貌 | 第42-43页 |
5.5.2 不同温度下沉积层的成分和微观形貌 | 第43-44页 |
5.6 镍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44-46页 |
5.6.1 不同电流密度下镍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44-45页 |
5.6.2 不同温度下镍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45-4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六章 低共熔溶剂中电沉积锡镍合金 | 第47-57页 |
6.1 前言 | 第47页 |
6.2 锡镍合金电沉积液的电导率 | 第47-48页 |
6.3 锡镍合金电沉积液的循环伏安曲线 | 第48-50页 |
6.4 锡镍合金沉积层的成分和微观形貌分析 | 第50-53页 |
6.5 锡镍合金沉积层的耐蚀性 | 第53-56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