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光伏并网发电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1.3 光伏并网发电低电压穿越的关键技术 | 第14-16页 |
1.2 光伏并网发电及低电压穿越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光伏发电系统介绍 | 第16页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8-2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4页 |
第2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设计 | 第24-42页 |
2.1 单级式光伏并网发电拓扑结构 | 第24-26页 |
2.1.1 单级式拓扑结构介绍 | 第24页 |
2.1.2 并网逆变器的分类 | 第24-25页 |
2.1.3 并网逆变器的内部结构模型 | 第25-26页 |
2.2 光伏电池简介与建模 | 第26-29页 |
2.2.1 光伏电池简介 | 第26-27页 |
2.2.2 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 | 第27-29页 |
2.3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MPPT) | 第29-33页 |
2.3.1 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概述 | 第29页 |
2.3.2 扰动观测法 | 第29-30页 |
2.3.3 扰动观测法流程图 | 第30-31页 |
2.3.4 改进的MPPT算法 | 第31-33页 |
2.4 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方法(SVPWM) | 第33-39页 |
2.4.1 SVPWM技术简介 | 第33-36页 |
2.4.2 SVPWM技术的实现 | 第36-39页 |
2.5 dq坐标系下的软件锁相环设计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控制策略 | 第42-49页 |
3.1 双闭环控制策略 | 第42-46页 |
3.1.1 电流内环控制器的设计 | 第42-43页 |
3.1.2 电压外环控制器的设计 | 第43-45页 |
3.1.3 dq坐标系下的双闭环控制 | 第45页 |
3.1.4 电流内环与电压外环仿真模型 | 第45-46页 |
3.2 PI调节原理 | 第46-47页 |
3.3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7-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低电压穿越控制策略 | 第49-64页 |
4.1 低电压穿越中电网电压跌落类型及对系统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1 低电压穿越中电网电压跌落类型 | 第49页 |
4.1.2 低电压穿越中电网电压跌落对系统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 Crowbar低电压保护电路 | 第51-52页 |
4.3 基于模糊PID的低电压穿越控制 | 第52-58页 |
4.3.1 模糊PID控制器 | 第52-56页 |
4.3.2 模糊PID控制在低电压穿越中的应用 | 第56-58页 |
4.4 逆变器控制无功补偿参数的给定 | 第58-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4-72页 |
5.1 光伏并网发电低电压穿越技术的整体仿真模型 | 第64页 |
5.2 光伏发电部分的仿真结果 | 第64-67页 |
5.2.1 光伏电池组仿真结果 | 第64-66页 |
5.2.2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直流侧电压给定值与测量值 | 第66-67页 |
5.3 逆变器部分的仿真结果 | 第67-68页 |
5.4 低电压穿越中逆变器和电网侧的仿真结果 | 第68-71页 |
5.4.1 电网故障时逆变器电压仿真结果 | 第68-69页 |
5.4.2 低电压穿越过程中电网侧仿真结果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总结 | 第72-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