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更新视角下的城市历史地段改造设计研究--以昆明翠湖历史地段及周边片区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历史环境保护的重视 | 第12页 |
1.1.2 城市社区意识的崛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14-17页 |
1.3.1 历史地段相近概念 | 第14-15页 |
1.3.2 社区更新相近概念 | 第15-16页 |
1.3.3 概念辨析总结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范围与内容 | 第17-18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7-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18-2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历史地段与社区更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22-46页 |
2.1 历史地段更新的发展及理论研究 | 第22-29页 |
2.1.1 历史地段研究发展 | 第22-25页 |
2.1.2 历史地段更新的理论与方法 | 第25-29页 |
2.2 社区理念的提出及理论发展 | 第29-34页 |
2.2.1 于社会学理论中的缘起 | 第29-30页 |
2.2.2 社区更新的实践与成形 | 第30-31页 |
2.2.3 规划理念的变革 | 第31页 |
2.2.4 社区理念在近期的发展 | 第31-33页 |
2.2.5 我国社区理念在当前社会中的发展 | 第33-34页 |
2.3 社区理念倡导下的城市历史地段更新实践 | 第34-42页 |
2.3.1 美国西雅图国际社区更新实践 | 第34-37页 |
2.3.2 广州恩宁路老区更新改造规划 | 第37-39页 |
2.3.3 北京传统街巷改造规划实践 | 第39-42页 |
2.4 历史地段与社区更新研究的侧重点与交集 | 第42-44页 |
2.4.1 历史地段更新的侧重点 | 第42页 |
2.4.2 社区空间更新的侧重点 | 第42-43页 |
2.4.3 历史地段与社区更新的交集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昆明翠湖历史地段及周边片区概况 | 第46-76页 |
3.1 历史沿革与发展 | 第46-51页 |
3.1.1 历史沿革 | 第46-50页 |
3.1.2 规划背景 | 第50-51页 |
3.2 翠湖周边环境风貌调查 | 第51-56页 |
3.2.1 自然风貌特征调查 | 第51-53页 |
3.2.2 人工风貌特征调查 | 第53-56页 |
3.3 历史地段下的各类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 第56-65页 |
3.3.1 核心社区周边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 第56-62页 |
3.3.2 核心社区内部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 第62-63页 |
3.3.3 社区居民邻里空间使用状况调查 | 第63-65页 |
3.4 历史地段下的居民生活情况调查 | 第65-75页 |
3.4.1 生活区域基本概况 | 第65-66页 |
3.4.2 生活环境活力调查 | 第66-69页 |
3.4.3 社区调查及访问 | 第69-75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75-76页 |
第四章 城市历史地段改造的要点及策略 | 第76-104页 |
4.1 对历史环境及居民生活环境要素的把握 | 第76-80页 |
4.1.1 对历史环境特性要素的把握 | 第77-78页 |
4.1.2 对社区空间共性要素的把握 | 第78-80页 |
4.2 改造需满足的需求 | 第80-84页 |
4.2.1 满足空间使用的基本需求 | 第80-83页 |
4.2.2 满足人们对空间的感官需求 | 第83-84页 |
4.3 更新应遵循的原则 | 第84-86页 |
4.3.1 保留历史原真性原则 | 第84-85页 |
4.3.2 保证环境完整性原则 | 第85页 |
4.3.3 文脉延续原则 | 第85-86页 |
4.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86页 |
4.3.5 以人为本原则 | 第86页 |
4.4 历史地段空间改造规划策略 | 第86-102页 |
4.4.1 特色风貌提升策略 | 第86-90页 |
4.4.2 交通空间更新策略 | 第90-93页 |
4.4.3 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 | 第93-98页 |
4.4.4 整体环境设施更新策略 | 第98-10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昆明翠湖历史地段改造规划实践 | 第104-138页 |
5.1 规划主题和目标 | 第104-105页 |
5.1.1 规划主题 | 第104-105页 |
5.1.2 规划目标 | 第105页 |
5.2 历史环境风貌的提升 | 第105-112页 |
5.2.1 修复自然风貌格局 | 第105-107页 |
5.2.2 提升建筑风貌 | 第107-112页 |
5.3 交通环境的更新与改造 | 第112-117页 |
5.3.1 建立独具特色的步行交通系统 | 第112-114页 |
5.3.2 步行空间质量提升措施 | 第114-116页 |
5.3.3 优化各类交通环境 | 第116-117页 |
5.4 公共活动空间更新与活化 | 第117-129页 |
5.4.1 优化功能布局重塑空间体系 | 第117-119页 |
5.4.2 以业态更新带动空间活化 | 第119-121页 |
5.4.3 公共空间质量提升措施 | 第121-124页 |
5.4.4 便民设施及小品 | 第124-125页 |
5.4.5 重要空间节点改造 | 第125-129页 |
5.5 环境设施系统优化与引导 | 第129-136页 |
5.5.1 环境设施布局优化 | 第129-130页 |
5.5.2 特性风格提取 | 第130-131页 |
5.5.3 各类环境设施优化 | 第131-13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38-142页 |
6.1 对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 第138-139页 |
6.2 对未来历史地段更新的展望 | 第139-141页 |
6.3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48-150页 |
附录B:图表索引 | 第150-156页 |
附录C:问卷调查表 | 第156-158页 |
附录D:翠湖历史地段内社区组织采访纪要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