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2页 |
| 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22页 |
| ·半枝莲 | 第10-12页 |
| ·半枝莲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半枝莲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第11-12页 |
| ·白花蛇舌草 | 第12-15页 |
| ·白花蛇舌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白花蛇舌草的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第14-15页 |
| ·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药对的临床应用 | 第15页 |
| ·药对的概念 | 第15页 |
| ·半枝莲与白花蛇舌草药对的临床应用 | 第15页 |
| ·药对研究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 ·药物化学研究 | 第15-16页 |
| ·体内自由基过剩与肿瘤、衰老等疾病的关系 | 第16-17页 |
| ·外源性自由基过剩 | 第16-17页 |
| ·吞噬细胞数增多,呼吸爆发增强的病理变化 | 第17页 |
| ·组织缺血再灌注的病理变化 | 第17页 |
| ·其它 | 第17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依据 | 第20-22页 |
| 第2章 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药对提取物活性部位分离和制备 | 第22-35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22-23页 |
| ·仪器 | 第22-23页 |
| ·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药对析出浸膏水溶液的制备 | 第23页 |
| ·大孔树脂的富集纯化 | 第23-25页 |
| ·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组分化 | 第25-26页 |
| ·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总酚含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 ·HPLC组成分析 | 第26-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 | 第27-28页 |
| ·大孔树脂动态吸附实验 | 第28-31页 |
| ·聚酰胺柱层析分离组分化 | 第31-33页 |
| ·HPLC组成分析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药对活性部位抗氧化及抑菌能力 | 第35-46页 |
| ·仪器和材料 | 第35-36页 |
| ·仪器 | 第35页 |
| ·材料 | 第35-36页 |
| ·抗氧化实验 | 第36-39页 |
|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36页 |
| ·还原Fe~(3+)能力 | 第36-37页 |
| ·螯合金属离子(Fe~(2+))能力 | 第37页 |
|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37-38页 |
| ·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间接伤害DNA的保护作用 | 第38-39页 |
| ·抑菌试验 | 第39-40页 |
| ·指示菌斜面培养基和菌悬液的制备 | 第39页 |
| ·最低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39页 |
| ·抑菌效价的测定 | 第39-4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4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 ·F_2及各有效成分的抗氧化活性 | 第40-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半枝莲和白花蛇舌草药对抗氧化活性成分分离鉴定 | 第46-56页 |
| ·仪器与材料 | 第46-47页 |
| ·仪器 | 第46-47页 |
| ·材料 | 第47页 |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 ·HPLC-MS测定条件 | 第47页 |
| ·中低压层析制备 | 第47-48页 |
| ·活性筛选试验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 ·HPLC-MS分析(表征图见附录Ⅰ~Ⅳ) | 第49-50页 |
| ·抗氧化及抑菌活性实验 | 第50-54页 |
|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 第50-51页 |
| ·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 | 第51页 |
|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51-52页 |
| ·还原Fe~(3+)能力 | 第52页 |
| ·保护ctDNA免受羟基自由基损伤 | 第52-53页 |
| ·槲皮素及三种黄酮苷与抗氧化能力的构效关系 | 第53-54页 |
| ·抑菌实验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录 | 第65-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