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锗—铜铅渣硫酸浸出锗、铜实验及动力学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锗的性质及应用 | 第8-10页 |
·铜的性质及应用 | 第10页 |
·锗的提取方法现状 | 第10-15页 |
·酸浸法 | 第12页 |
·碱浸法 | 第12页 |
·沉淀法 | 第12-13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3页 |
·溶剂萃取法 | 第13-14页 |
·微生物浸出法 | 第14页 |
·电解法 | 第14-15页 |
·烟化挥酸法提锗 | 第15页 |
·国内外锗回收发展动态 | 第15-17页 |
·实验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7-19页 |
·实验研究的内容 | 第17页 |
·实验研究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2章 实验设备、试剂及方法 | 第19-27页 |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样品的采取及制备 | 第20-21页 |
·原料的性质 | 第21-22页 |
·实验内容 | 第22-23页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22-23页 |
·实验步骤 | 第23页 |
·分析方法 | 第23-26页 |
·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标液的配置 | 第24页 |
·锗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4-25页 |
·实验样品锗质量浓度的检测 | 第25页 |
·碘量法测样品的铜离子浓度 | 第25-26页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铅和锌离子浓度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富锗-铜铅渣的浸出毒性实验 | 第27-32页 |
·危险废物的概述 | 第27-28页 |
·国内外危险废物鉴别体系 | 第28-29页 |
·国外危险废物鉴别体系 | 第28页 |
·国内危险废物鉴别体系 | 第28-29页 |
·实验内容 | 第29-30页 |
·浸出实验的类型 | 第29页 |
·实验浸提剂的选择 | 第29页 |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29页 |
·实验样品 | 第29页 |
·实验浸提剂的制备方法及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样品浸出毒性实验结果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富锗—铜铅渣浸出动力学研究 | 第32-47页 |
·湿法冶金浸出原理 | 第32-34页 |
·浸出过程动力学反应类型 | 第34-39页 |
·化学反应控制动力学方程 | 第35-37页 |
·外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方程 | 第37-38页 |
·内扩散控制的动力学方程 | 第38-39页 |
·实验内容 | 第39-46页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9页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6页 |
·本章小节 | 第46-47页 |
第5章 硫酸浸出最佳实验条件研究 | 第47-59页 |
·实验浸出原理 | 第47页 |
·硫酸浸出实验材料、步骤及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7-48页 |
·实验步骤 | 第48页 |
·分析方法 | 第48页 |
·正交实验 | 第48-51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51-56页 |
·pH值对锗、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搅拌强度对锗、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粒度对锗、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温度对锗、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液固比对锗、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55页 |
·浸出时间对锗、铜浸出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最优浸出条件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实验渣浸出毒性实验对比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