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大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大蓟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4-19页 |
1.2.1 黄酮及黄酮苷类化合物 | 第14-16页 |
1.2.2 长链烯炔醇类化合物 | 第16-17页 |
1.2.3 甾醇类 | 第17-18页 |
1.2.4 挥发油类及其它类化合物 | 第18页 |
1.2.5 木脂素 | 第18页 |
1.2.6 其他类 | 第18-19页 |
1.3 大蓟的保健功效 | 第19-21页 |
1.3.1 凝血活性 | 第19页 |
1.3.2 抗肿瘤作用 | 第19-20页 |
1.3.3 抗病毒 | 第20页 |
1.3.4 抗菌 | 第20页 |
1.3.5 提高免疫 | 第20页 |
1.3.6 抗糖尿病作用 | 第20-21页 |
1.3.7 促进神经发生 | 第21页 |
1.4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21-23页 |
1.4.1 大孔树脂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及应用 | 第21-22页 |
1.4.2 常用大孔树脂种类、型状及影响吸附能力的因素 | 第22页 |
1.4.3 黄酮的提取、吸附条件及含量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1.5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5.1 立题背景 | 第23-2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大蓟乙醇提取物和四个极性部位的制备及其活性研究 | 第26-47页 |
2.1 大蓟乙醇提取物和四个极性部位的制备 | 第26-28页 |
2.1.1 材料和设备 | 第26-27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 抗氧化活性 | 第28-34页 |
2.2.1 材料与设备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4页 |
2.3 抗癌活性 | 第34-39页 |
2.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 第34-35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6-39页 |
2.4 对CCl4损伤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39-43页 |
2.4.1 HL-7702 正常肝细胞的培养 | 第40-41页 |
2.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3页 |
2.5 大蓟粗提和四个极性部位的HPLC指纹图谱 | 第43-46页 |
2.5.1 HPLC实验方法 | 第44-45页 |
2.5.2 液相分析结果 | 第45-4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活性部位的分离纯化和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7-62页 |
3.1 材料和设备 | 第47-48页 |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47-48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8-54页 |
3.2.1 薄层色谱法 | 第48-49页 |
3.2.2 柱色谱纯化 | 第49-50页 |
3.2.3 重结晶 | 第50页 |
3.2.4 高效液相色谱 | 第50-51页 |
3.2.5 不同极性部位的分离纯化 | 第51-53页 |
3.2.6 质谱分析 | 第53-54页 |
3.2.7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第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3.3.1 化合物 1 - C1 | 第54-56页 |
3.3.2 化合物 2 – C2 | 第56-58页 |
3.3.3 化合物 3 – C3 | 第58-60页 |
3.3.4 化合物 6 – C6 | 第60-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单体的活性研究 | 第62-74页 |
4.1 单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第62-64页 |
4.1.1 总还原力的测定 | 第62页 |
4.1.2 清除DPPH自由基 | 第62-63页 |
4.1.3 清除ABTS自由基 | 第63-64页 |
4.2 单体化合物的抗癌活性 | 第64-68页 |
4.2.1 单体对MCF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2 单体对MCF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3 单体对HepG2 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4 单体对HepG2 增殖抑制效果 | 第67-68页 |
4.3 单体对L02 的细胞毒性 | 第68-70页 |
4.3.1 单体对L02 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68-69页 |
4.3.2 单体对L0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 单体的抗CCl_4肝损伤 | 第70-71页 |
4.4.1 细胞形态的变化 | 第70-71页 |
4.4.2 样品对四氯化碳损伤L02 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71页 |
4.5 各部位与其中分到的单体活性比较 | 第71-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大蓟总黄酮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条件和生物活性研究 | 第74-90页 |
5.1 大蓟总黄酮的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 第74-83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3页 |
5.2 大蓟总黄酮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83-88页 |
5.2.1 抗氧化活性 | 第83-85页 |
5.2.2 抗癌活性 | 第85-86页 |
5.2.3 对肝细胞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86-8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90-93页 |
一、结论 | 第90-92页 |
二、创新点 | 第92页 |
三、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件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