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单配体和双配体类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检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8页
    1.1 光化学传感器的结构及其响应机理第13-19页
        1.1.1 光化学传感器的结构第13-14页
        1.1.2 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理第14-16页
        1.1.3 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响应机理第16-19页
    1.2 Cu~(2+)、Co~(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第19-23页
        1.2.1 Cu~(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第19-21页
        1.2.2 Co~(2+)荧光传感器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3 芘类化合物作为荧光传感器的应用第23-26页
        1.3.1 芘类化合物的结构及特性第23页
        1.3.2 基于芘类化合物的荧光传感器研究进展第23-26页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基于噻唑啉-芘的Cu~(2+)荧光传感器研究第28-43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9-30页
        2.2.1 实验试剂第29-30页
        2.2.2 实验仪器第30页
    2.3 实验步骤第30-33页
        2.3.1 BPT的合成第30-31页
        2.3.2 储存溶液的配制第31页
        2.3.3 BPT对Hg~(2+)的识别性能研究第31-32页
        2.3.4 BPT对Cu~(2+)的识别性能研究第32-3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3-42页
        2.4.1 BPT的表征第33-36页
        2.4.2 BPT对Cu~(2+)的识别性能研究第36-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基于噻唑啉-芘/SDS的Al~(3+)荧光传感器研究第43-52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44页
        3.2.1 实验试剂第44页
        3.2.2 实验仪器第44页
    3.3 实验步骤第44-46页
        3.3.1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配制第44-45页
        3.3.2 BPT/SDS对Al~(3+)的识别性能研究第45-4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6-51页
        3.4.1 BPT/SDS对Al~(3+)的识别性能研究第46-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双配体类金属离子化学传感器的初步筛选: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第52-73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53-54页
        4.2.1 实验试剂第53-54页
        4.2.2 实验仪器第54页
    4.3 实验步骤第54-56页
        4.3.1 储存液的配制第54页
        4.3.2 TAC、PAN对金属离子的响应性实验第54页
        4.3.3 DHAB-Phen、DHAB-Dpa对金属离子的响应性实验第54-55页
        4.3.4 TAC-Tpy、TAC-Phe、TAC-Dpa对金属离子响应性实验第55页
        4.3.5 PAN-Tpy、PAN-Phen、PAN-Dpa对金属离子响应性实验第55-5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6-72页
        4.4.1 单配体对金属离子的响应性研究第56-57页
        4.4.2 混合双配体对金属离子的响应性研究第57-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五章 基于双配体协同配位作用的Co~(2+)比色、比率化学传感器研究第73-93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73页
    5.3 实验步骤第73-75页
        5.3.1 储存液的配制第73页
        5.3.2 DHAB-Phen、DHAB-Dpa、TAC-Phen和TAC-Dpa对Co~(2+)的浓度滴定实验第73-74页
        5.3.3 DHAB-Phen、DHAB-Dpa与Co~(2+)的配位比实验第74页
        5.3.4 pH对DHAB-Phen、DHAB-Dpa识别Co~(2+)的影响第74页
        5.3.5 共存离子对DHAB-Phen、DHAB-Dpa识别Co~(2+)的影响第74-75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5-91页
        5.4.1 DHAB-Phen对Co~(2+)的识别性能第75-80页
        5.4.2 DHAB-Dpa对Co~(2+)的识别性能第80-86页
        5.4.3 TAC-Phen对Co~(2+)的识别性能第86-90页
        5.4.4 TAC-Dpa对Co~(2+)的识别性能第90-91页
        5.4.5 结构与性能关系第91页
    5.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六章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4页
致谢第104-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erson/Keggin型多酸和吡啶羧酸及其衍生物的过渡金属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热带气旋影响下风雨联合概率模型构建及防洪优化调度研究--以广西钦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