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癌症概述 | 第15-17页 |
1.1.1 乳腺癌概述 | 第16-17页 |
1.2 化疗药概述 | 第17-18页 |
1.2.1 表阿霉素概述 | 第17页 |
1.2.2 紫杉醇概述 | 第17-18页 |
1.3 纳米载药系统 | 第18-19页 |
1.3.1 脂质体 | 第19页 |
1.3.2 靶向治疗 | 第19页 |
1.4 雌激素受体 | 第19-21页 |
1.4.1 乳腺癌与雌激素受体 | 第20-21页 |
1.5 联合载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表阿霉素/紫杉醇联合脂质体中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3 实验耗材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紫杉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2-23页 |
2.2.1.1 紫杉醇检测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23页 |
2.2.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3页 |
2.2.1.3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23页 |
2.2.2 盐酸表阿霉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3-24页 |
2.2.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3-24页 |
2.2.2.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4页 |
2.2.2.3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2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4-31页 |
2.3.1 紫杉醇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4-28页 |
2.3.1.1 检测波长结果 | 第24-25页 |
2.3.1.2 标准曲线结果 | 第25-26页 |
2.3.1.3 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26-28页 |
2.3.2 表阿霉素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8-31页 |
2.3.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8页 |
2.3.2.2 标准曲线结果 | 第28-29页 |
2.3.2.3 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考察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联合脂质体的制备及制备条件优化 | 第32-4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32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3.1.3 实验耗材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3.2.1 盐酸表阿霉素、紫杉醇的协同效应考察 | 第33-34页 |
3.2.1.1 溶液的配置 | 第34页 |
3.2.1.2 MTT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2.2 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 第34-36页 |
3.2.2.1 紫杉醇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 | 第34-35页 |
3.2.2.2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5页 |
3.2.2.3 紫杉醇脂质体处方单因素考察及优化 | 第35-36页 |
3.2.3 表阿霉素脂质体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 第36-37页 |
3.2.3.1 表阿霉素脂质体包封率测定方法 | 第36页 |
3.2.3.2 表阿霉素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3.2.3.3 表阿霉素处方单因素考察及优化 | 第37页 |
3.2.4 表阿霉素、紫杉醇联合脂质体制备方法考察 | 第37页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7-45页 |
3.3.1 盐酸表阿霉素、紫杉醇的协同效应考察 | 第37-38页 |
3.3.2 紫杉醇脂质体的制备及处方优化 | 第38-41页 |
3.3.3 表阿霉素脂质体制备及处方优化 | 第41-44页 |
3.3.4 表阿霉素、紫杉醇联合脂质体处方优化 | 第44-45页 |
3.3.4.1 联合脂质体制备方法考察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脂质体表征研究 | 第46-62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4.1.3 实验耗材 | 第4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4.2.1 脂质体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位测定 | 第47页 |
4.2.2 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 | 第47-48页 |
4.2.3 稳定性研究 | 第48页 |
4.2.3.1 粒径、PDI值 | 第48页 |
4.2.3.2 共载脂质体4℃、室温渗漏率考察 | 第48页 |
4.2.4 体外释放率考察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61页 |
4.3.1 脂质体粒径、多分散系数(PDI)、Zeta电位测定 | 第49-52页 |
4.3.2 包封率与载药量测定 | 第52-53页 |
4.3.3 稳定性研究 | 第53-59页 |
4.3.3.1 共载脂质体在不同释放介质的粒径稳定性考察 | 第53-55页 |
4.3.3.2 共载脂质体4℃、室温渗漏率考察 | 第55-59页 |
4.3.4 体外释放率考察 | 第59-61页 |
4.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联合脂质体的体外细胞毒作用考察 | 第62-72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5.1.1 实验试剂 | 第62页 |
5.1.2 实验仪器 | 第62-63页 |
5.1.3 实验耗材 | 第6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5.2.1 试剂配制 | 第63页 |
5.2.2 MTT法 | 第63-64页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4-71页 |
5.3.1 表阿霉素脂质体体外细胞毒作用 | 第64-67页 |
5.3.2 联合脂质体细胞毒作用考察 | 第67-71页 |
5.4 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