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4-17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 1.2.1 冻土地区基础抗拔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2 非冻土地基中锚板基础抗拔性能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2 冻土的基本理论 | 第22-36页 |
| 2.1 冻土的定义及其分类 | 第22-23页 |
| 2.1.1 冻土的定义 | 第22页 |
| 2.1.2 冻土的分类 | 第22-23页 |
| 2.2 冻土的工程特性 | 第23-31页 |
| 2.2.1 冻土的物理性质 | 第23-25页 |
| 2.2.2 冻土的力学性质 | 第25-28页 |
| 2.2.3 冻土的冻胀性 | 第28-31页 |
| 2.2.4 冻土的融沉性 | 第31页 |
| 2.3 冻土地基中基础类型及其受力机理 | 第31-35页 |
| 2.3.1 冻土中基础类型 | 第31-32页 |
| 2.3.2 冻土中基础的受力机理 | 第32-3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3 索联板球基础抗拔研究 | 第36-50页 |
| 3.1 索联板球基础简介 | 第36-37页 |
| 3.1.1 索联板球基础构造 | 第36页 |
| 3.1.2 索联板球基础特性 | 第36-37页 |
| 3.2 锚板的抗拔机理 | 第37-41页 |
| 3.2.1 锚板分类 | 第37-39页 |
| 3.2.2 锚板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历程 | 第39-40页 |
| 3.2.3 索联板球基础抗拔机理理论分析 | 第40-41页 |
| 3.3 球索基础抗拔承载力理论计算 | 第41-44页 |
| 3.3.1 球索基础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 3.3.2 球索基础极限抗拔承载力公式的推导 | 第42-44页 |
| 3.4 球索基础抗拔承载力计算公式合理性验证 | 第44-46页 |
| 3.5 影响锚板抗拔承载力的因素 | 第46-47页 |
| 3.6 锚板安全性讨论 | 第47-49页 |
| 3.6.1 安全系数K讨论 | 第47-48页 |
| 3.6.2 荷载位移讨论 | 第48-49页 |
| 3.7 锚板评价指标 | 第49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索联板球基础球索抗拔数值模拟研究 | 第50-82页 |
| 4.1 FLAC3D简介 | 第51-53页 |
| 4.2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 | 第53-56页 |
| 4.2.1 模型的建立 | 第53-54页 |
| 4.2.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4-56页 |
| 4.3 本构模型 | 第56-59页 |
| 4.4 接触面单元 | 第59页 |
| 4.4.1 接触面单元的建立 | 第59页 |
| 4.4.2 接触面参数的选取 | 第59页 |
| 4.5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59-60页 |
| 4.6 初始地应力场的生成 | 第60-61页 |
| 4.7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1-81页 |
| 4.7.1 活动层处于不同状态时球索基础上拔破坏模式分析 | 第62-70页 |
| 4.7.2 位移监测 | 第70-76页 |
| 4.7.3 不同工况下得到的上拔荷载-位移曲线及分析 | 第76-81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90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