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7-30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5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26-28页 |
1.5 实物工作量 | 第28-30页 |
2 地质背景 | 第30-37页 |
2.1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30页 |
2.2 地层及其岩性组合 | 第30-34页 |
2.3 构造及岩浆活动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沉积相及层序地层格架分布特征 | 第37-66页 |
3.1 本溪组~上石盒子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37-44页 |
3.2 本溪组~上石盒子组层序地层格架 | 第44-48页 |
3.3 层序格架内的古地理特征 | 第48-64页 |
3.4 小结 | 第64-66页 |
4 沉积层序下典型储层差异发育特征 | 第66-94页 |
4.1 陆表海缓坡型层序下典型砂岩储层发育特征 | 第66-72页 |
4.2 陆表海衰亡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型层序下典型砂岩储层发育特征 | 第72-78页 |
4.3 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层序下典型砂岩储层发育特征 | 第78-83页 |
4.4 陆相湖盆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层序下典型砂岩储层发育特征 | 第83-88页 |
4.5 典型沉积层序约束下储层特征比较 | 第88-92页 |
4.6 小结 | 第92-94页 |
5 岩性与物性旋回及其沉积控制 | 第94-117页 |
5.1 岩性特征旋回性及其沉积控制 | 第94-103页 |
5.2 孔隙度渗透率特征旋回及其沉积控制 | 第103-112页 |
5.3 旋回性与合层开发 | 第112-113页 |
5.4 小结 | 第113-117页 |
6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128-139页 |
作者简历 | 第139-141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