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 第13-21页 |
1.1.2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第13-16页 |
1.1.3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1.1.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结构 | 第18-20页 |
1.1.5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的设计原则 | 第20-21页 |
1.2 苯并噁二唑衍生物 | 第21-23页 |
1.3 三元无规共聚物 | 第23-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4-27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4.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5,6-二氟-2,1,3-苯并噁二唑的高性能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27-40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2页 |
2.2.1 原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29页 |
2.2.3 单体及聚合物合成路线 | 第29-31页 |
2.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31-32页 |
2.2.5 形貌表征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9页 |
2.3.1 聚合物合成 | 第32-33页 |
2.3.2 聚合物分子量与溶解性 | 第33页 |
2.3.3 热学性能 | 第33页 |
2.3.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33-34页 |
2.3.5 光学性能 | 第34-35页 |
2.3.6 电化学性能 | 第35-36页 |
2.3.7 光伏器件性能 | 第36-37页 |
2.3.8 活性层形貌 | 第37-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基于5,6-二氟-2,1,3-苯并噁二唑的窄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 | 第40-51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41页 |
3.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41页 |
3.2.3 单体及聚合物合成路线 | 第41-42页 |
3.2.4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页 |
3.2.5 单载流子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42-43页 |
3.2.6 电荷复合表征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49页 |
3.3.1 聚合物合成 | 第43页 |
3.3.2 聚合物分子量与溶解性 | 第43-44页 |
3.3.3 热学性能 | 第44页 |
3.3.4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 第44页 |
3.3.5 光学性能 | 第44-45页 |
3.3.6 电化学性能 | 第45-46页 |
3.3.7 光伏性能 | 第46-47页 |
3.3.8 探究TT-ffBX-OD与TT-ffBX-DT器件性能差异的原因 | 第47-49页 |
3.3.9 TT-ffBX-OD采用非卤素溶剂加工的器件结果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探究三元无规共聚物中化学结构微小变化对光伏性质的影响 | 第51-67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6页 |
4.2.1 原料与试剂 | 第52页 |
4.2.2 材料的表征设备与仪器 | 第52页 |
4.2.3 单体及聚合物合成路线 | 第52-53页 |
4.2.4 元素分析 | 第53-54页 |
4.2.5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54-55页 |
4.2.6 单载流子器件的制备与表征 | 第55页 |
4.2.7 形貌表征 | 第55页 |
4.2.8 态密度差异计算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5页 |
4.3.1 聚合物合成 | 第56页 |
4.3.2 光学性能 | 第56-57页 |
4.3.3 电化学性能 | 第57-58页 |
4.3.4 光伏性能 | 第58-59页 |
4.3.5 激子寿命和荧光淬灭效率 | 第59-61页 |
4.3.6 载流子迁移率 | 第61页 |
4.3.7 形貌表征 | 第61-63页 |
4.3.8 聚合物分子链上的态密度差异 | 第63-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2页 |
附录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件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