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匿名认证协议设计与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1.4 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预备知识 | 第18-24页 |
2.1 切比雪夫多项式基础知识 | 第18-19页 |
2.1.1 切比雪夫多项式 | 第18页 |
2.1.2 扩展切比雪夫多项式 | 第18-19页 |
2.1.3 相关困难性假设 | 第19页 |
2.2 模糊提取技术 | 第19-20页 |
2.3 安全协议基础知识 | 第20-21页 |
2.3.1 安全协议设计原则 | 第20页 |
2.3.2 认证协议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3.3 攻击者模型 | 第21页 |
2.4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 第21-22页 |
2.5 BAN逻辑 | 第22-23页 |
2.6 Hash函数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匿名单点登录认证协议 | 第24-34页 |
3.1 相关工作 | 第24-25页 |
3.2 Lee协议的回顾 | 第25-26页 |
3.2.1 初始化阶段 | 第25-26页 |
3.2.2 用户注册阶段 | 第26页 |
3.2.3 认证阶段 | 第26页 |
3.3 Lee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26-27页 |
3.4 改进的方案 | 第27-29页 |
3.4.1 初始化阶段 | 第27-28页 |
3.4.2 用户注册阶段 | 第28页 |
3.4.3 认证阶段 | 第28-29页 |
3.5 安全性分析 | 第29-32页 |
3.5.1 会话密钥安全 | 第29-31页 |
3.5.2 双向认证 | 第31页 |
3.5.3 用户对服务器匿名 | 第31-32页 |
3.5.4 前向安全 | 第32页 |
3.5.5 保护用户和服务器的私钥安全 | 第32页 |
3.6 相关协议比较与性能分析 | 第32-3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生物特征和口令的双因素认证协议 | 第34-46页 |
4.1 相关工作 | 第34页 |
4.2 李等人协议的回顾 | 第34-36页 |
4.2.1 用户注册阶段 | 第35页 |
4.2.2 认证阶段 | 第35-36页 |
4.3 李等人协议的安全性分析 | 第36页 |
4.4 改进的方案 | 第36-41页 |
4.4.1 用户注册阶段 | 第37-38页 |
4.4.2 认证阶段 | 第38-40页 |
4.4.3 口令更改阶段 | 第40-41页 |
4.5 安全性分析 | 第41-44页 |
4.5.1 会话密钥安全 | 第41-42页 |
4.5.2 抵抗重放攻击 | 第42页 |
4.5.3 双向认证 | 第42-43页 |
4.5.4 用户匿名性 | 第43页 |
4.5.5 抵抗服务器数据库泄露攻击 | 第43页 |
4.5.6 抵抗内部人员攻击 | 第43页 |
4.5.7 前向安全 | 第43-44页 |
4.6 相关协议比较和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面向多服务器的多因素认证协议 | 第46-60页 |
5.1 相关工作 | 第46页 |
5.2 提出的新方案 | 第46-52页 |
5.2.1 初始化阶段 | 第47-48页 |
5.2.2 用户注册阶段 | 第48-49页 |
5.2.3 认证阶段 | 第49-51页 |
5.2.4 口令更改阶段 | 第51-52页 |
5.3 安全性分析 | 第52-57页 |
5.3.1 BAN逻辑安全性证明 | 第52-56页 |
5.3.2 抵抗智能卡丢失攻击 | 第56页 |
5.3.3 抵抗重放攻击 | 第56页 |
5.3.4 抵抗中间人攻击 | 第56页 |
5.3.5 双向认证 | 第56-57页 |
5.3.6 用户匿名性 | 第57页 |
5.3.7 票据安全 | 第57页 |
5.3.8 前向安全 | 第57页 |
5.4 相关协议比较与性能分析 | 第57-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