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阈下的“标题党”现象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3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1.2.2 国外研究分析 | 第12-13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1.4 研究方法及预期效果 | 第15-17页 |
| 1.4.1 研究方案 | 第15页 |
| 1.4.2 预期效果 | 第15-17页 |
| 第2章 “标题党”的出现及原因 | 第17-33页 |
| 2.1 “标题党”涵义 | 第17-20页 |
| 2.1.1 国内对于“标题党”的释义 | 第17-19页 |
| 2.1.2 网络“标题党” | 第19页 |
| 2.1.3 良性“标题党” | 第19-20页 |
| 2.2 “标题党”的出现和演化 | 第20-26页 |
| 2.2.1 “标题党”的起源 | 第21-22页 |
| 2.2.2 “标题党”的演化 | 第22-24页 |
| 2.2.3 “标题党”的存在空间 | 第24-26页 |
| 2.3 “标题党”产生的原因 | 第26-33页 |
| 2.3.1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 第27-29页 |
| 2.3.2 从业门槛的降低 | 第29-30页 |
| 2.3.3 受众的心理需求 | 第30-33页 |
| 第3章 “标题党”的类型及特征 | 第33-56页 |
| 3.1 无中生有类 | 第33-40页 |
| 3.1.1 语言夸张 | 第33-36页 |
| 3.1.2 表述模糊 | 第36-39页 |
| 3.1.3 篡改事实 | 第39-40页 |
| 3.2 断章取义类 | 第40-46页 |
| 3.2.1 回避重要信息 | 第40-43页 |
| 3.2.2 歪曲主要事实 | 第43-45页 |
| 3.2.3 滥用特征指代 | 第45-46页 |
| 3.3 格调低俗类 | 第46-50页 |
| 3.3.1 消费名人 | 第46-49页 |
| 3.3.2 有悖伦理 | 第49-50页 |
| 3.4 故弄玄虚类 | 第50-56页 |
| 3.4.1 语言惊悚 | 第50-52页 |
| 3.4.2 符号泛滥 | 第52-53页 |
| 3.4.3 强调反差 | 第53-56页 |
| 第4章 “标题党”的应对与治理 | 第56-72页 |
| 4.1 “标题党”的传播效果 | 第56-61页 |
| 4.1.1 广大受众对于“标题党”的媒介印象 | 第56-59页 |
| 4.1.2 标题过载 | 第59-60页 |
| 4.1.3 注意力鸿沟 | 第60-61页 |
| 4.2 “标题党”的负面影响 | 第61-64页 |
| 4.2.1 “标题党”传递不良的专业态度 | 第61-62页 |
| 4.2.2 “标题党”传递大量虚假消息 | 第62-63页 |
| 4.2.3 “标题党”传递错误的价值观 | 第63-64页 |
| 4.3 “标题党”的治理对策 | 第64-72页 |
| 4.3.1 受众的甄别与抵御 | 第65-66页 |
| 4.3.2 媒介的规范与自律 | 第66-70页 |
| 4.3.3 管理部门适度监管 | 第70-72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附录A | 第78-8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