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招幌中视觉元素的文化内涵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2.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2.2 史学方法 | 第10页 |
2.3 逻辑思辨法 | 第10页 |
2.4 田野调查实践法 | 第10-11页 |
3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医药招幌视觉元素的概述 | 第12-17页 |
1.1 招幌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1.1.1 中医药招幌历史发展的整理 | 第13-15页 |
1.2 视觉元素的基本含义 | 第15页 |
1.3 中医药招幌中视觉元素的概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中医药招幌中视觉元素内涵的体现 | 第17-46页 |
2.1 中医药招幌视觉元素的分类 | 第17-20页 |
2.1.1 天然质朴的选材 | 第17页 |
2.1.2 直观规律的形制 | 第17页 |
2.1.3 象征寓意的造型 | 第17-18页 |
2.1.4 民间习俗的传说 | 第18页 |
2.1.5 儒道理念的体现 | 第18-20页 |
2.2 中医药招幌中视觉元素的内涵体现 | 第20-46页 |
2.2.1 葫芦 | 第20-23页 |
2.2.2 虎撑 | 第23-26页 |
2.2.3 药材和动物标本 | 第26-27页 |
2.2.4 文字 | 第27-33页 |
2.2.5 木扇金钟 | 第33页 |
2.2.6 眼睛 | 第33-35页 |
2.2.7 阴阳木鱼(磐鱼) | 第35-41页 |
2.2.8 大红纸糊篾筐大鞋 | 第41-42页 |
2.2.9 木柱刻壶瓶状 | 第42-43页 |
2.2.10 脚踩莲花的男孩 | 第43-44页 |
2.2.11 杏林橘井 | 第44-46页 |
第三章 中医药招幌中视觉元素的价值与继承 | 第46-49页 |
3.1 中医药招幌中视觉元素的价值 | 第46页 |
3.2 中医药传统招幌视觉元素的保护 | 第46-47页 |
3.3 中医药招幌视觉元素的继承与发展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