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3.1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5-25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5-19页 |
2.1.1 旅游化 | 第15-17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17-19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2.3.1 系统论 | 第22-23页 |
2.3.2 共生理论 | 第23页 |
2.3.3 耦合理论 | 第23-24页 |
2.3.4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第3章 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分析 | 第25-30页 |
3.1 旅游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25-27页 |
3.1.1 旅游化推动人口城镇化 | 第25页 |
3.1.2 旅游化推动经济城镇化 | 第25页 |
3.1.3 旅游化推动社会城镇化 | 第25-26页 |
3.1.4 旅游化推动生态环境城镇化 | 第26页 |
3.1.5 旅游化促进文化生活城镇化 | 第26-27页 |
3.2 新型城镇化放大旅游化的效应 | 第27-28页 |
3.2.1 新型城镇化放大旅游化经济效应 | 第27页 |
3.2.2 新型城镇化放大旅游化社会效应 | 第27页 |
3.2.3 新型城镇化放大旅游化生态环境效应 | 第27-28页 |
3.2.4 新型城镇化放大旅游化文化效应 | 第28页 |
3.3 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 | 第28-30页 |
第4章 长三角区域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 第30-57页 |
4.1 模型构建 | 第30-38页 |
4.1.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0-31页 |
4.1.2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31-33页 |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3页 |
4.1.4 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指数的确定 | 第33-38页 |
4.2 旅游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第38-48页 |
4.2.1 区域旅游化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 | 第38-40页 |
4.2.2 各市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 | 第40-43页 |
4.2.3 各市旅游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 | 第43-48页 |
4.3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 第48-57页 |
4.3.1 区域新型城镇化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 | 第48-49页 |
4.3.2 各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 | 第49-52页 |
4.3.3 各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 | 第52-57页 |
第5章 长三角区域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分析 | 第57-73页 |
5.1 模型构建 | 第57-59页 |
5.1.1 耦合度模型 | 第57页 |
5.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 第57-58页 |
5.1.3 耦合协调等级划分 | 第58页 |
5.1.4 计算耦合协调度 | 第58-59页 |
5.2 长三角区域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 | 第59-68页 |
5.2.1 区域总体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 第59-61页 |
5.2.2 各市耦合协调关系的时间序列分析 | 第61-64页 |
5.2.3 各市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变化 | 第64-68页 |
5.3 长三角区域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类型 | 第68-73页 |
5.3.1 协调类 | 第69-71页 |
5.3.2 失调类 | 第71-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3-7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6.2 对策与建议 | 第74-75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