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7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关键协议规范与技术 | 第19-35页 |
2.1 光纤通道协议与FC-AE网络 | 第19-25页 |
2.1.1 光纤通道(FibreChannel)协议简述 | 第19-20页 |
2.1.2 FC协议帧格式及关键字段分析 | 第20-22页 |
2.1.3 光纤通道网络中的流量控制机制 | 第22-23页 |
2.1.4 FC-AE网络与FC-AE-ASM协议 | 第23-25页 |
2.2 TCP/IP协议栈简介及关键协议头部分析 | 第25-32页 |
2.2.1 TCP/IP协议栈简介 | 第25-26页 |
2.2.2 关键协议头部分析 | 第26-30页 |
2.2.3 Linux操作系统网络栈实现层次分析 | 第30-32页 |
2.3 CAN总线简介及其帧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2.3.1 CAN总线简介 | 第32页 |
2.3.2 CAN总线帧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多业务接入FC节点卡软件技术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 第35-57页 |
3.1 多业务接入FC节点卡技术需求分析 | 第35-36页 |
3.2 FC节点卡技术指标介绍 | 第36-37页 |
3.3 支持多业务接入的协议栈研究与设计 | 第37-43页 |
3.3.1 数据封装协议的选择 | 第37-39页 |
3.3.2 数据封装方法的设计 | 第39页 |
3.3.3 路由信息转换的设计 | 第39-41页 |
3.3.4 协议栈层次设计 | 第41-43页 |
3.4 多业务接入FC节点卡软件技术方案研究设计 | 第43-50页 |
3.4.1 软件整体层次结构方案研究设计 | 第43-45页 |
3.4.2 内核驱动模块方案研究设计 | 第45-47页 |
3.4.3 应用层配置软件方案研究设计 | 第47-48页 |
3.4.4 CAN和ASM仿真测试软件方案研究设计 | 第48-50页 |
3.5 多业务接入系统可靠性研究设计 | 第50-56页 |
3.5.1 FC接口层数据帧调度缓冲机制的研究与设计 | 第51-54页 |
3.5.2 多业务数据发送通道优先级设计 | 第54-55页 |
3.5.3 FC节点卡冗余通道设计的讨论 | 第55-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多业务接入FC节点卡软件技术方案的设计实现 | 第57-82页 |
4.1 FC节点卡内核驱动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57-75页 |
4.1.1 内核驱动模块的框架和关键数据结构 | 第57-60页 |
4.1.2 初始化加载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60-64页 |
4.1.3 配置管理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64-67页 |
4.1.4 以太网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67-69页 |
4.1.5 CAN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69-72页 |
4.1.6 ASM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72页 |
4.1.7 中断子模块和数据接收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72-75页 |
4.1.8 支持冗余通道子模块的设计实现 | 第75页 |
4.2 FC节点卡应用层配置软件的设计实现 | 第75-78页 |
4.3 FC节点卡CAN仿真测试软件的设计实现 | 第78-80页 |
4.4 FC节点卡ASM仿真测试软件的设计实现 | 第80-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多业务接入FC节点卡软件技术方案的测试与分析 | 第82-95页 |
5.1 软件基本功能测试分析 | 第82-84页 |
5.2 以太网IP业务接入功能和性能测试分析 | 第84-90页 |
5.3 CAN业务接入功能和性能测试分析 | 第90-92页 |
5.4 多业务混合接入功能和性能测试分析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