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现场试验 | 第13-14页 |
1.2.2 室内试验 | 第14-15页 |
1.2.3 理论方法 | 第15-16页 |
1.2.4 数值分析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桩基负摩阻力的机理研究 | 第19-26页 |
2.1 负摩阻力的定义 | 第19页 |
2.2 负摩阻力产生条件 | 第19-20页 |
2.3 负摩阻力的特性 | 第20-22页 |
2.3.1 负摩阻力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2.3.2 负摩阻力的时间效应 | 第22页 |
2.4 中性点的分布特性 | 第22-24页 |
2.4.1 中性点的概念 | 第22-23页 |
2.4.2 中性点位置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2.5 减小负摩阻力的措施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桩基负摩阻力试验研究 | 第26-4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6-27页 |
3.2 桩基负摩阻力试验过程 | 第27-38页 |
3.2.1 桩身孔径的检测 | 第27-28页 |
3.2.2 桩身内力监测 | 第28-31页 |
3.2.3 桩身沉降监测 | 第31-33页 |
3.2.4 试验桩周土体分层沉降监测 | 第33-38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45页 |
3.3.1 桩身轴力的分布规律 | 第38-40页 |
3.3.2 桩身侧摩阻力的分布规律 | 第40-41页 |
3.3.3 桩土相对位移分布规律 | 第41-42页 |
3.3.4 中性点位置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5 下拉荷载的分布规律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深厚填土强夯后摩擦端承桩数值模拟 | 第47-68页 |
4.1 数值模拟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47-52页 |
4.1.1 ABAQUS软件简介 | 第47-48页 |
4.1.2 桩土接触面模型的定义 | 第48-49页 |
4.1.3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49-52页 |
4.2 土体固结沉降模拟计算 | 第52-53页 |
4.3 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工况描述 | 第53-55页 |
4.3.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53-54页 |
4.3.2 模型建立和参数选取 | 第54-55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5-61页 |
4.4.1 桩身轴力分布特征 | 第55-58页 |
4.4.2 桩身侧摩阻力分布特征 | 第58-60页 |
4.4.3 桩周土体变化规律 | 第60-61页 |
4.5 桩身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6页 |
4.5.1 不同处理深度作用下桩身轴力规律分析 | 第61-62页 |
4.5.2 不同处理深度作用下桩身侧摩阻力规律分析 | 第62-63页 |
4.5.3 不同桩径对桩身侧摩阻力的规律分析 | 第63-64页 |
4.5.4 桩顶的沉降模拟规律分析 | 第64页 |
4.5.5 下拉荷载的计算 | 第64-66页 |
4.5.6 强夯能量级的选择 | 第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69页 |
5.2 展望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